佛家讲这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我们自打呱呱落地起,便已然开启“色”、“受”、“想”、“行”、“识”之“五阴炽盛”,要承担起生命生存之“苦”。
长大一些,我们的“苦”主要来自对未来的渴求。
我们努力学习、工作、处理人际关系、结婚生子,尝尽了“怨憎会”与“求不得”。
而老了之后依然很“苦”,因为未来无期。
我们不仅要面对必然而来的“老苦”、“病苦”,更要整日牵绊在对过去人和事的“爱别离”中。
这些苦带给我们无尽的烦恼,而且与生俱来、终身相伴。
对于这些苦,大部分人深恶痛诋,唯恐避之不及。
这也正是佛家要解决的问题。
但尽管佛家确实提出了完善的应对方式,但对我们这些普通人又有多大价值呢?
莫说证入涅槃境界,就光“贪”、“嗔”、“痴”这三毒,我们克服得了吗?
且说第一毒“贪”,“贪”就是贪婪,我们人生在世,无时无刻不在“贪”。
对财富、权力的贪婪之心我们都不必多论,就我们早晨一睁眼,对温暖被窝的留恋就已经是“贪”了。
包括我们不愿持续读书学习,我们不愿锻炼身体等等都是一样,我们的第一“贪”就是“贪舒适”。
而“嗔”就是嗔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内心普遍不安宁。
焦虑的情绪得不到合理的疏导便自然要到处乱发。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路怒症”,现在的人们开车总是带着气。
别人影响到了自己,一定要冲上去“报复”一下;
爱争抢,路口能自己先过,绝对不会礼让他人;
甚至别人开得慢了一点,都要鸣笛抗议。
这种现象已然成为当下交通的普遍“规则”,其背后是怎样焦躁的心态无庸赘述。
而“痴”则是执着、痴迷。
人各有一好,有的人痴迷烟、酒;
有的人好色;
有的人痴迷游戏、小说;
有的人痴迷奢侈品等等。
不过当下,我们所有人的第一大“痴”当属“手机”。
“短视频”、“购物”、“直播”几乎霸占了我们一切空闲时间。
这些东西我们摆脱得了吗?
摆脱不了就势必还要继续吃“苦”。
不过,其实换角度思考我们的人生若是全然没有了这些生活元素,那又是何等无趣呢?
所以,我们若没有佛门彻底“釜底抽薪”的觉悟,那么便不妨学着与“苦”和谐相处,在这场人生苦旅中苦中作乐。
怎么做?
我们纵观三教法门,处理烦恼无不是从“静心”入手。
比如儒家的“止”,佛家的“定”,还有道家的“虚”。
正如古话讲“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人在忙碌之中对自我内心的体察和管控是非常松懈的,此时欲望和杂念便可以畅通无阻。
所以,从内心角度来看人只要心静不下来,那便时刻是“新愁”续“旧愁”。
而且人在内心浮躁的状况下,很难能够对外界保持清晰、客观的判断,因此也难免陷入“越忙事越多”的恶性循环。
不过,这都是些表面话,甚至不乏有“鸡汤”之嫌。
毕竟,这些道理人们或多或少都懂。
人们真正面对的困难,是在当下这种快节奏且繁杂的生活状况下,到底如何才能静下来?
人们普遍不是不懂要静下来,而是真得静不下来。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要重新找回我们本源的生命情感,用儒家的话讲叫“复性”。
我们人的精神分为“性”与“情”两部分。
“性”即是我们能够产生认知的那个功能本体,这个本体与生俱来会对外产生反应,这种反应即“生命情感”。
而“情”则泛指后天的情绪和欲望,祖先总结为“七情”,也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
我们当下的人们在忙碌中渐渐被“情”所主宰,而遮蔽掉了“性”。
简言之我们一切生命实践的催动力都来自我们的情绪和欲望,而失去了生活应有的热爱与感动。
我们为什么“静”不下来,也奈何不了“贪”、“嗔”、“痴”这三毒。
因为我们在用情绪和欲望去处理它自身!
或强行按压着念头和欲望,或选择“逃避式”的消极人生,这与剜肉补疮何异?
真正的“静”是在对生活的热爱与真情实意下成就的动态的“静”,是生命情感自然流露而形成的生活态度。
所以,当代的我们,真的应当时常停一停脚步,撇开内心杂念和欲望。
读读书、听听音乐,或是与大自然来一场拥抱,让自己能够与内心保持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
要知道,成就人最根本生命价值的一定不是情绪和欲望,而是生命情感!
对于人生,你的思维意识只会将你引入无尽的烦恼之中,而生命情感才是在这场“人生苦旅”与你苦中作乐的“良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