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唯一葬在明十三陵的太监,死前为崇祯解梦,
TUhjnbcbe - 2024/6/18 23:12:00

明朝末年,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腐朽没落的明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统领的几十万陕北大顺军围攻了京城,提督京营的太监王承恩仍“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十八日晚,朝中大臣如鸟兽散,崇祯帝由贴身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今北京景山)。十九日凌晨,崇祯帝重返皇宫,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只剩他孤家寡人一个。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最终,崇祯帝怀着满腔的悲愤、无助与绝望,自缢于煤山半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脖老槐树上。随后,王承恩义无反顾地吊死在旁边的海棠树上,以死殉国,可见其对崇祯帝和大明朝的忠心耿耿,其“贞臣为主,捐躯以从”的悲壮之举令人动容和钦佩。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李自成包围北京城时,同样深得崇祯帝赏识和信任的太监曹化淳,杜勋等人却假传圣旨,逮捕守门将领,开关迎敌投降李自成,此等卖国求荣、不仁不义之人难免为后人唾弃。

关于崇祯的心腹太监王承恩,在《明季北略》里还有这样一件有趣的轶事。崇祯睡觉时多次梦到一个神仙,那神仙的手掌心写了个“有”字,崇祯感到很奇怪,于是问朝中大臣这是何意,众人纷纷恭贺称是贼平之兆,唯独王承恩大哭。崇祯和朝中大臣们都很吃惊,崇祯便询问他是何故,王承恩说:“皇上赦免我不死,我才敢说。”崇祯说:“你没有罪,你就毫无隐瞒地说吧。”

这时王承恩才说:“我认为神仙是在告诉皇上大明的江山将要痛失大半。”崇祯责问他,他叩首继续说:“‘有’这个字,上半截是个‘大’字,却少了一捺;下半截是个‘明’字,却少了一个日。合起来看,大不成大,明不成明,大概是大明将要有所缺陷的意思。希望皇上可以深思熟虑啊!”崇祯一听,很不高兴。后来有人说朝臣徐某可以推断出梦的吉凶,结果问下来结果和王承恩说的一样。王承恩通过巧妙的拆字向崇祯进言的轶事,不仅可以看出他是个聪明机警和眼光独到的人,还可见他的忧患精神和对大明朝的良苦用心。

崇祯上吊后的第三天,投降的太监才发现了他的尸体,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清朝入主中原后,多愁善感的开国皇帝顺治听说了王承恩忠君爱国的感人事迹后,下旨为王承恩树碑立传,亲自撰写了碑首的“敕建”字样和“御制旌忠”四字,并将他葬在崇祯帝思陵门外,于是,王承恩成为了明十三陵中唯一陪葬的太监,而他的事迹也被写入了明史,连他生前的府邸,也摇身一变成为了“理郡王府”。南明弘光帝闻之,赐谥“忠愍”,作为对手的康熙帝也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树碑立传。

1
查看完整版本: 唯一葬在明十三陵的太监,死前为崇祯解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