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看完这个少年综艺才发现原来能成就孩子的,
TUhjnbcbe - 2024/5/20 23:43:00

“快递箱的收件栏被污损,没有快递单号,邮编不全,收件栏只有零星几个字能看清,你能在0分钟内把地址还原出来吗?”

弹幕中,有网友说“已经蒙了,这是在破案吧!”

可答题的孩子们淡定地表示“不怕,不怕。”

这是综艺《超脑少年团2》中一个片段,像这样的考题还有许多,内容涉及物理化、光学、焊接、电路、编程、硬件、软件、生活常识……

成年人直呼太难了,但这群14、15岁的少年用实力轻松解锁。

有网友感慨:别人的十几岁和自己的十几岁,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他们为何小小年纪,知识量爆棚,连大人都甘拜下风,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在节目中,这些孩子的家长已经“公布”了答案。

小选手马铭宵爸爸说:孩子喜欢什么就勇敢去追,平时注意劳逸结合。

小选手何志强爸爸说:放养。

小选手钟屹阳爸爸说:没有什么预期,反而给出惊喜。

小选手杨博冲妈妈说:看见孩子对一件事有渴望,内心非常欢喜。

父母们的不同答案,正是教育的启示,教育孩子并没什么固定的标准,跟着孩子走就好。

01教育没有标准,只有顺势利导

14岁选手杨博冲,和其他同龄孩子的爱好不太一样,博冲的特长竟然是修电脑。

就连节目组的导演们,都端着电脑排队找他,因此他被妈妈戏称为“杨工”。

这样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杨博冲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动手能力,家里的物件想拆就拆,甚至手机、笔记本都会“遭殃”。

父母虽然嘴上说他是“拆二代”,但从不阻止也不斥责孩子的拆家行为。

因为父母小时候也喜欢拆东西,他们不觉得拆家是坏事,反而是优势。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不仅会把家里坏掉的小电器拿给孩子拆着玩,还渐渐帮孩子置办了电钻、胶枪、电烙铁、木工工作台……

妈妈说:“对于拆家这件事,支持孩子野蛮生长,保持一颗好奇心去探索未知世界多么有趣!”

像杨博冲这样“能拆家的熊孩子”,如若父母不支持,而是按标准教育他,孩子有可能因为兴趣被扼杀,个性被否定,自驱力无法释放,进而无法体验真正的成就与快乐。

所以,建议父母先放下自己的标准,孩子做什么事积极性最高,我们就鼓励什么。

只有不断地尝试、犯错,在探索、发现、求证、挑战的过程中,孩子才有机会找到自我人生的努力方向。

也许,那些与我们标准相悖的特长,正在悄悄成就孩子的未来。

02父母眼里的“标准"容易阻碍孩子的人生

写到这里,想起了一个被父母标准毁掉的悲剧——日本纳豆仙人。

他住在日本房价最高的富人区代代木,却把万千豪宅住成垃圾厂。

每天吃便宜的纳豆,睡在垃圾堆里,等着把父母遗产花光就去自杀。

纳豆仙人并不算真正的穷人,为何过得如此凄惨?

儿时的他出身在精英家庭,父亲是高级工程师,他一直接受着高等教育,结果高考时却连连失利。

同学纷纷上了名校,他却只能拿着高中文凭,过着被父亲安排的生活。

由于工作环境压抑,他开始酗酒,2年后喝坏脾脏,索性在家啃老。

后来家人相继去世,他则活成真正的孤家寡人。

有人说纳豆仙人过着如此的一生,是心理脆弱造成的。但溯源到他成长的环境,父母也脱不了干系。

父母的世界被名校、地位、名利包围,他们很难不拿自己的人生标准教育孩子。

而这种教育标准更是让孩子看不到退路,但他又缺乏向前的实力,最后只能在逃避中投降。

其实,纳豆仙人并非一无是处,他学识渊博,喜欢历史和哲学,待人谦和。

如果父母能看见他的这些闪光点,他的人生应该也不会在自甘堕落中迷失。

而有时,父母眼中的标准教育并不是在为孩子人生上保险,也可能是在冒险。

就像纳豆仙人卖掉豪宅,分分钟就能变身有钱人,他为什么不呢?

因为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没品尝过成就感,什么样的生活对他都毫无意义。

他对自己都失去了兴趣,他对什么样的人生都不会有兴趣。

0想要贯彻”教育的无标准“父母不妨这样做

①明白孩子脚下的路不止一条

有位父亲求助李玫瑾教授:上高中的女儿不想考大学,成天在家看日本动漫,日语都看到无师自通了,简直走火入魔,孩子的将来可怎么办?

李玫瑾却建议:孩子日语都能听懂,你既然有钱,不妨送她去日本学动漫。

父亲恍然大悟,在教育这件事上,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也会是答案。

当孩子的某些行为与我们的标准相悖时,孩子未必人生无望。

父母可以先衡量孩子的行为是在逃避自己,还是在发展自己。

比如,有的孩子想做网红,完全可以!

父母不妨问问他具体打算,看他为这件事做了多少功课,付出多少努力。

如果孩子真的有计划有潜力,我们再和他讨论成功的几率,以及能为成功做哪些准备。

这个过程更利于孩子信任父母,看清自己真实的实力,再做出客观的选择。

如果孩子没有停止学习,只是换一条路,那我们的成全才能成就孩子。

②尊重孩子的自我成长,父母只需提供帮助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一书中指出:孩子有两面性,一面是自我成长的力量,一面需要帮助和管教。

就像大树,先有自己的成长,园丁再施肥打药才有意义。

父母不必纠结教育的标准在哪,先顺应孩子的节奏,再在其中提供帮助。

就像8岁女孩孔一凡,改造妈妈旧衣服走红网络。

谈起女孩的手工爱好,妈妈只是觉得她做得不错,便送她一台小型缝纫机。

至于将来女儿是否做服装设计师,顺其自然就好。

正因为妈妈的喜欢和接纳,孩子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将爱好转化成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驱动点。

父母唯有先看见再帮助,孩子的驱动力才能被完全释放,他的自我效能才能得以最大化发挥。

③根据孩子发展情况调整方法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北京男孩小帅在高手云集的海淀区属于妥妥的学渣。

一开始妈妈也在鸡娃,但通过5年的尝试,她发现孩子并不是抗压型选手。

妈妈果断放弃标准鸡娃,辞掉一对一家教,拒绝参加早培,不拿孩子的弱势碰撞别人的优势。

在课余时间,妈妈会带着他观察大自然,去名校参观,研究名人的事迹。

妈妈这样做的好处,自己心态先放松,孩子才容易理解学习是自己的事。

通过参观名校,讲述伟人的故事,孩子更容易理解成功的多样性,以及如何获取它。

在本片结尾,孩子的成绩也不再是全家头疼的事。

孩子意识到了“学习让我快乐”,自主性已被激活,这才是教育最难得的地方。

04

《超脑少年团2》每期结尾处,有一个“给孩子的一封信”的环节。

每次看到这里,都让人感慨,认可孩子就是在造就孩子。

因为在信中,父母们坦言最多的,是对孩子的表现表示惊喜。

比如,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这么强,孩子的专注力可以这么高,即使出现错误连累大家,也能勇敢地承担责任……

这些何尝不是教育无标准的正向反馈。

父母愿意放下眼中的标准,孩子便会对自己多些定义。

父母愿意为孩子的未来托底,普通的孩子也会有逆袭的底气。

父母愿意给孩子创造机会,孩子才有机会摆脱原本注定的人生,重启自我人生的可能。

好的教育从不为孩子设限,只是让孩子尽情地追逐自我。

因为这是孩子的使命的召唤,身为父母唯有相信,孩子才能给我们带来奇迹。

-THEEND-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作者:陶若素

本文仅代表作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完这个少年综艺才发现原来能成就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