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第3周活着的祖宗万历皇帝万历十五年
TUhjnbcbe - 2024/5/13 18:14:00

活着的祖宗万历皇帝——万历十五年(一)

你好,我是依然,本周我们分享的书是一本史学名著《万历十五年》,作者是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

黄仁宇,师从余英时,以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书。这本书是迄今为止,销量最多的历史领域的学术专著。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看起来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叙述的大事,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年份。但这一年真的无关紧要吗?当然不是。

用黄仁宇的话说就是: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的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也就是:历史并不是一人一时,一朝一世的孤立事件,而是有内在规律和联系的。而要发现这种联系和规律,就不能拘泥于单独的事件,必须在大视野下,才能看得明白。

万历十五年,如果放到更大的时间和空间里,就会发现这个时期的中国,已经陷入一种社会困境,整个社会不但不能进一步增长,反而越来越崩坏。而这种困境,既不是明朝所特有的,也没有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这不是某一件事,某一个人的责任,本质是:精细的工商业社会和小农社会之间的冲突。

在这本书里,作者将这些冲突具体反映在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人身上。分别是,万历皇帝朱翊钧、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和思想家李贽。这六个人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悲剧性。是时代的侧影。

本周,我们就通过其中的五人,来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万历皇帝朱翊钧、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道德楷模海瑞和一代名将戚继光。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人,万历皇帝朱翊钧。

万历皇帝可以说是史上最强罢工者,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居然三十多年不上朝。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有一种说法,说他是个昏君,只知道享乐贪财。但其实,万历并不是一个昏君。

万历登基之初,天资聪慧,尊师重道、严于律己、三岁多就能读书。而且朝会、祭祀等各种礼仪都应付自如。各种迹象都看出,万历皇帝就是向着千古明君的方向去的。

万历继位后的头十年,充分信任首辅张居正,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国家府库也日渐充实,北方的“虏患”不再发生,东南的倭患也已绝迹,一派百事转苏、欣欣向荣的景象。

万历时期,还有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先后在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特别是在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当朝鲜向明朝求救后,很久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突然出现,力主派兵支援朝鲜,甚至愿意自掏腰包当军费。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皇帝,万历有他的担当和决断。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他会长期罢工呢?在黄仁宇看来,一个原因,是万历出于对文官集团的报复,在用不上朝的方式表达自己不满。那他的不满又是什么呢?他不满的是不能让自己喜欢的儿子成为太子。

你可能会问:万历是皇帝,怎么还会有他干不成的事呢?而且这件事看起来还是他的家事。

在一般印象里,皇帝就是大权独揽的统治者,想用谁用谁,想杀谁杀谁。这是一种误解,面对这么大一个国家,无论是打天下,还是治天下,皇帝都不可能一个人完成,他需要合作者。打天下要靠军功集团,治理天下需要文官集团。

很多朝代开国的时候,都会发生屠杀功臣的事情。其实皇帝并不是害怕功臣们抢夺皇位,而是害怕他们影响、甚至控制皇帝。因此一个朝代建立之后,要想方设法让一些合伙人出局。军功集团没了就没了,反正不需要打天下了。

但是朝代建立后,面对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皇帝一个人再怎么能干,也管不过来。治理天下,皇帝就要依靠文官集团了。

面对文官集团,皇帝可以换人,可以收拾任何一个人,却不能让整个文官集团全部出局。文官集团掌握了帝国的话语权,他们掌握了道德规范的解释权。虽然在名义上皇帝至高无上,但整个国家实际上是掌握在文官集团手里,甚至连皇帝都要被文官集团压制。

首先想打破这一传统的是正德皇帝,就是万历的叔祖。正德的个性极强,他打破陈规,开创新例,拒绝与群臣合作,用各种荒唐的行为满足自己的欲望。

万历的祖父嘉靖,因为“大礼议”之争,就是皇帝应该叫自己的父亲为“父亲”还是“叔父”的争论事件,与文官集团几乎决裂。

清算张居正事件后,万历表面上摆脱了张居正的控制,得到了自由。

但他很快发现,自已只不过别人争权夺利工具,真正的受益者并不是他自己。一波人倒了,另一拨人顶上了。他们利用道德作为装饰,声称只有他们才能具有正义的眼光及力量,其实两者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文官集团用道德强迫把皇帝纳入到了他们设置的规范中,不让皇帝有个性发展的机会。万历皇帝,一生被困在皇宫,没出过几次,最远的一次是去十三陵,查看自己的陵墓的修建情况。

具体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万历皇帝想立宠妃郑贵妃的儿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而不立皇长子朱常洛。

这对于文官集团的来说,废长立幼是万万不可能的,好像现在的“宪法危机”。其实,文官集团并不在乎万历的哪个儿子当皇帝,这个人只不过是个摆设而已。但是,让谁当皇帝这件事,一定得我们说了算,而不能皇帝自己掌控。

因为他们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所以只要在立太子这件事上跟皇帝站在一起的,就一定是奸佞小人。这样一来,万历皇帝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万历决心以顽强的意志和臣僚们作持久的对抗,臣僚不让他立常洵为太子,他也不立常洛为太子,甚至不举行冠礼,使常洛都无法读书。像这样双方坚持达十年之久。

然而,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万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打算。但是他的屈服是带着仇恨的。

所以,书中写道,“此时,皇帝的心灵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他的臣僚也再没有机会能使皇帝按照他们的意志执行任务了。皇帝仍然是皇帝,但是再也不愿意做任何事情使他的文官快意。”

从些,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彻底决裂,他开始长期罢工。这让文官集团很难受,虽然他们只把皇帝当作国家的象征,但是皇帝的消失,让他们失去了展示道德的最大舞台,连大骂昏君的机会都没有了。

明朝政府从此变成了一潭死水,文官们只能希望万历皇帝早早驾崩,但是万历一直活到了年。

这个时候,帝国的暮气之深,已经是回天乏术了。24年后,也就是年,明朝就灭亡了。

好,总结一下,万历皇帝被文官集团绑架,既无法让自己喜欢的儿子成为太子,也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甚至行动自由都被限制,最后只能以不上朝的方式消极对抗。

今天就到这里,明天,我们继读分享这本书——《万历十五年》。如果喜欢,希望你能分享给你的朋友,明天见。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3周活着的祖宗万历皇帝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