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南朝山水诗,终结了流行100多年的玄言诗
TUhjnbcbe - 2024/3/5 16:40:00

南朝文人诗歌,从晋末宋初开始,流行了多年的玄言诗逐渐被山水诗所代替,这是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的变化。谢灵运是晋宋之际名声最大的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人。以后谢朓等人也着力写山水诗,形成了一个诗派。

谢朓

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出身士族家庭,祖父是东晋大贵族谢玄,他十八岁就被袭封康乐公,所以被称为“谢康乐”。后来被降爵贬官,他便以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不满情绪,写下了许多山水诗。有《谢康乐集》。他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其做永嘉太守之后写的,因而主要描写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这些诗的特点是富丽精工,清新自然。《诗品》调其诗“名章迥句,处处间出”,恰当地指出谢诗不少诗句描写生动自然的特点。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岁暮》),“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戴湖口》)等,都从不同角度揭示出自然之美,给人以艺术享受。在艺术上,谢诗体物写貌,极意创新,也给当时诗坛吹进新鲜气息。

谢灵运

在晋宋之前,诗中已有山水景物的描写,统治晋宋文坛的玄言诗,也时以山水为点缀。但大量创作刻画山水景物的,却自谢灵运始。山水诗从根本上说,同玄言诗一样,也是反映士族文人的生活情趣,与玄言诗相比较,也只是题材和艺术上的革新,但在当时,谢灵运通过自己艺术上的努力,使山水诗取代了玄言诗的优势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对诗歌的发展就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不仅表现在使诗歌的内容从枯燥无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把自然美引了进去,而且在诗歌表现的艺术技巧方面,也有新的突破。

谢灵运

总之,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对扭转玄言诗风促进诗歌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他的诗缺点是讲究雕琢刻画,好用生僻典故,夹杂言理,读起来晦涩单调,这对后世也有不好影响。稍后于谢灵运的是南北朝最杰出的诗人鲍照。

鲍照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灌云)人。他曾为临海王子顼参*,所以被称为鲍参*。鲍照出身寒微,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他的抱负无法施展,一生不得志。他善于向民歌学习,继承了建安风骨,创作了不少新人耳目的诗歌。有《鲍参*集》。鲍照的诗歌现存多首,乐府约占半数,其中五言诗又居半数,其余为七言或杂言。七言诗自曹丕后很少作者,到他才大量写作,并且最成功,这是一大进步。在内容方面,他的诗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五言乐府《代出自蓟北门行》歌颂了边塞将士的英勇报国,《代东武吟》写一个穷老还家的士兵报国无路,尤为慷慨悲凉。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七言歌行《拟行路难》18首组诗,较集中地显示出他的反抗精神和艺术上的独创性。

鲍照

《拟行路难》18首组诗内容丰富。有的对世族门阀制度表示强烈的愤慨不平,如《泻水置平地》写其在门阀制度压抑下,“吞声路圈”的愤懑,《对案不能食》则抒发了他积聚胸中的悲愤不平之气,表示宁愿家居忍难贫贱也要保持自己耿介正直的品格;有的对被压迫的妇女得不到爱情自由表示了深厚的同情,如《璇闺玉上椒阁》写一女子“宁作野中之双,”以求得到幸福的爱情生活,也不愿作“云间之别鹤”式的贵家姬妾。

《剿藥染*丝》则写一个女子被抛弃之后的愤惋决绝,表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坚强意志,有的描述边塞成卒的生活,如《君不见少壮从*去》写出了戊卒老死边塞的悲哀,《中庭五株桃》、《今知阳春花满枝》等篇则写出了思妇寡居的悲惋之情。总之,这一组诗或抒写其受压抑的悲愤,或揭露和抨击社会现实中的某些黑暗现象,都表现出诗人反抗现实的精神和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不屈意志。当然,这组诗中也有少数篇章流露了乐天安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和感伤情结。

鲍照

鲍照的诗不仅有深刻的现实内容,而且在艺术技巧和声律运用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七言诗和杂言乐府具有感情慷慨奔放,词采新奇丰富,音节激昂顿挫的特点。尤其是他的七言诗,是自曹丕《燕歌行》之后的重大发展,对当时诗体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唐代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大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电视剧中的曹丕

到齐武帝萧喷永明年间(-),周颙著《四声切韵》,沈约(-)又把这种音韵学加以发展,运用于诗歌,造成四声八病之说。于是诗人们把它和当时流行已久的对仗排偶的技巧结合起来,在形式上追求严密的格律,就形成了一种新体诗,即所谓“永明体”。沈约、谢朓等入提倡作诗要注意声律和对仗,这标志我国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汉魏以前比较自由的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唐以后格律严格的诗)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沈约等人只是片面地追求形式而忽视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诗作多绮靡柔弱,缺乏真实感情。这一时期,只有谢朓是比较优秀的诗人。

沈约

谢朓(-),字玄晖,是谢灵运的堂侄,所以人们称谢灵运为大谢,称谢眺为小谢。谢朓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称谢宣城。有《谢宣城集》。他是谢灵运之后进一步发展山水诗创作的诗人,他的山水诗不象谢灵运那样追求典丽富艳,显得清新、流丽、精美,留下了很多写景佳句,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运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等,都生动地写出了自然的美。从谢眺诗里清新自然的成分看,他显然受到陶渊明诗歌风格的一些影响。然而,谢跳的诗也和谢灵运一样,存在“有句无篇”的缺点。不过谢朓的作品对山水诗的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入,都显然受到了他的影响。

谢朓

绮丽柔弱的诗风到了梁、陈时代,愈发变得空虚堕落。南朝诗人本来多为宫廷侍从之臣,他们为了迎合帝王荒淫糜烂生活的需要,写出了不少渲染官廷生活甚至色情的作品。到了梁简文帝萧纲,更进一步加以倡导,于是出现描写色情的“言体”诗,对后世影响极坏。当时也有少数比较优秀的诗人如齐梁的江淹,梁的何逊、吴均,陈的阴铿等写出了一些内容比较健康的作品,但也多模拟前人,极少创造,所以成就也不大。

参考资料

《谢康乐集》《鲍参*集》《四声切韵》《谢宣城集》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朝山水诗,终结了流行100多年的玄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