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毒教材联想到王阳明先生论儿童启蒙教育
TUhjnbcbe - 2024/3/4 16:45:00

启蒙之道

1.训蒙大意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年这个时候,王阳明平定了江西的动乱以后,得胜班师。此文是王阳明先生临行前,为了晓喻赣南各县的父老乡亲,鼓励兴立学社而颁布的文告。刘伯颂,生平不详。蒙以养正,其本意是在蒙稚,也就是小孩子懵懵懂懂的时候,应当培养他们纯正无邪的品质的。也就是在心纯正,还没有乱的时候就去培养,这个时候是相对来说会容易许多的。治病也是要治未病,如果生病了再去治疗已经晚了一些了。国家治理也是如此,要在动乱没有发生之前去治理,这样容易的多。好了,不说那么多了,马上来看看这个文告怎么说的。

文告中说道:“古圣先贤教化子民,教的是人伦道德。后世记诵词章的习气逐渐兴起了,而先王的教道就淹没了。”阳明先生想恢复先王之道,教育首当其充的。如果只是靠阳明先生一个人在那里奔走相告,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应该放在下一代上面,应该放在对孩童的启迪教育上面。后世的人只是在那里追求文章的浮华而已,而不会专注于简单的人伦道德,不会专注于至简至易的大道的。唐宋八大家倡导的古文运动,也是针对当时追求辞章浮华而提出来的,也是要恢复载道的文字的。

文告中说道:“现在教小孩子,应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的。”传统文化断层达百年之久,现在学校的分科教育源于西方。具体的分科是小道的,而非大道。教育的根本应该回归本源,回归人伦和道德的。

文告中说道:“栽培涵养孩童的方法,通过诗歌来循循善诱,引发其意志;通过修习礼仪来引导形成严肃的威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是那么的随便,如果太过于随便也不恭敬的;教导他们去读书可以开他们的智慧的。”

文告中说道:“现在的人往往以为诗歌、修习礼仪这个是不切时务的。这都是世人庸俗鄙陋的见解的,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孔子当年非得要恢复周礼,遵循周礼,也许许多人看了觉得很迂腐,可是他们如何知道圣人不言之教的深意呢?面对君主,如果连基本的礼仪都不注意,如何能够做到对君主的恭敬。小的事情尚且不能服从君主,在大的事情上如何能够遵从呢?当然并不是说,君主做错了也什么都听的,而是要以道义为准的。世人以为学习诗歌、礼仪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的,还不如考试考什么我们就学习什么好了。古圣先贤立教之本是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看似慢,实际还是快的。古代有许多年纪轻轻的奇才的。

文告中说道:“大概童子的性情,本来就是乐于嬉戏游玩的,比较忌惮拘谨的,如同草木刚开始萌芽,比较舒畅条达。如果去压迫,摧折它,就容易衰败了。”教育要随顺着孩子的天性来引导的。如果单纯是为了高考,为了应试教育,如此就摧毁了孩子本来的天赋了。这个也是当今教育的一种悲哀的。

文告中说道:“现在我们要教育童子,必然要使得他们欢欣鼓舞,心中喜悦,那么他们的进步自然就不会停歇的。”要培养和重视小孩子的兴趣的,如果一味的压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许就不能使得他们进步了。

文告中说道:“这里打个比方吧,如同急需的雨露,如同春风一样,只要泽被草木,无不萌动发芽的。自然就能够日长月化,不断地生长的。如果被冰霜剥落,那么就没有什么生机了,到处都比较萧索了,逐渐就枯槁了的。”

文告中说道:“所以说循循善诱孩子们以诗歌,这不仅仅只是诱发其意志而已的,也是宣泄他们喜欢蹦蹦跳跳,喜欢呼啸泳歌的本性的,在抑扬顿挫的音节中宣泄他们的情感的。”

文告中说道:“引导孩子们修习礼仪,这并不仅仅是想要严肃他们的威仪而已的,也是在周旋作揖的动作之中,可以动荡他们的血脉的。拜起屈伸而可以使得筋骨有韧性和坚固的。”修习礼仪从小对父母恭敬,如此也有利于培养孝心的。

文告中说道:“教导他们读书,不仅仅是学一些死的知识的,还是要开他们的知觉,打开他们的智慧的,也还是要反复的锤炼他们的心的。读书的过程也就是洗心的过程的。抑扬顿挫的吟诵,也可以宣发他们的意志的。”

文告中说道:“之所以这么做,也都是了顺着他们的兴趣去引导的,疏导意志,调理性情的。潜移去消除他们遗传下来的那些鄙陋和吝啬,默化他们的粗鄙和愚顽。”每个人生出来也都会遗传祖宗的一些东西的。我们仔细去想想一下,我们一代一代的这么追溯上去,我们每个人总会有父母的。而人类也是逐渐的进化而来的,也许追溯上去我们的祖宗是一条远古的鱼,再继续追溯就是远古的某个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的。这些祖宗需要在成年前,不被别的动物吃掉,不会病死,不会摔死,不会被水淹死,不会被火烧死,这些种种的特殊情况都不存在,我们才能够生出来。这个是多么的幸运的事情呀。我们的祖宗也许经历过很艰难困苦的时候,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他们经历了这些艰难,就不太舍得把东西给别人了,这个就是吝啬的习性的。这个也不能太怪祖宗遗传给我们这些习气的,人生来在这个世上本来就很辛苦了的,生活对谁都不容易的。可是这些我们修学做学问还是要去除掉的。

文告中说道:“这样不断地学习,日渐使得他们习惯于礼义而不会觉得做到这些很艰难,不知不觉的入于中和而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这个也许是先王立教的微妙之意吧,世人也许不能体察到的。”

文告中说道:“看近世那些训导蒙稚的人,每天只是监督以句读和课业练习罢了。这些东西是很枯燥的,只是在机械的读这些枯燥的文法。苛责孩子要检束自己的言行,而不知道引导他们以礼仪。如果跟小孩说礼仪是很生动有趣的,小孩子很爱去学和模仿的。为了教他们聪明而不知道养他们的善良本性。用鞭子来鞭打,用绳索来束缚,如同对待囚犯一样的。”阳明先生这么说,现在是不是我们也应当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呢?

文告中说道:“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是这样对待孩子的。孩子们看到学舍就好像看见了监狱似的,都不愿意去了的。看到了师长就好像看到仇人一样,也不愿意去见到的。孩子们就会偷偷的溜出去以满足他们嬉戏游玩的本性的,就会想方设法的去欺骗师长而使得更加的放肆粗鄙的,就会学着社会上面的一些恶习去做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的,这就使得学业荒废,没有什么进步了的。”

文告中说道:“如果这样无意之中去驱除他们去作恶了,而还想求他们去从善,怎么能够做得到呢?凡事我所以教的,其本意根本就在于此的。恐怕时俗不能觉察得到,看我这么说以为是很迂腐的。况且我就要离开这里了,所以特意叮咛,告诉你们这些为人师表的人。希望你们能够体悟我的本意的,永远以此为训。这个也不是我的本意的,实在是先王立教的本意来的,只是我重新强调而已。希望不要因为时俗的不同意见,就去改变自己的初心,去废弃先王立教的绳子和墨斗的,果真如此就可以实现‘蒙以养正’的大功德了。切记切记的。”阳明先生苦口婆心的教这些老师的,教父老乡亲要如何去教育孩子的。

2.教约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凊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馀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馀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馀,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绸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知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每天清晨上课的时候,诸位学生给老师作揖行礼毕了,老师在讲课之前要挨个的询问诸位学生:在家爱自己的亲人,孝敬父母长辈的心有没有懈怠和疏忽呢?是不是能够做到真切呢?每天早晚侍奉父母的礼节是不是做的好了呢?有没有亏钱和疏漏的地方呢?能不能按照礼仪的要求一一去做到了呢?在路上行走往来的时候,能不能符合礼节做到无放荡,能不能做到检点和谨慎小心呢?言行心术能不能做到没有欺瞒呢?能否做到符合忠信,坚持正道诚实呢?各位小孩子务必要以实际情况来应对的,是就是是,不是就不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不能够文过饰非的。老师在教书的时候,就会针对性的去在事上进行启发教育的,可以叫到身边来进行启发引导的,讲完以后就让他们又各自退回到自己的位子上面去听讲的。

凡是朗诵诗歌的时候,须要整理一下仪表,调理一下气息,清清喉咙,用清朗的声音来读的,还要注意节奏声调的。不要急躁读得太快;也不要读得太随意了;也不要胆怯。读得久了就会精神舒畅了,心气和平了的。每个学堂按照孩子的多少,一般可以分为四个班。每天轮流让一个班的学生朗诵诗歌,而其它的学生都在那里认真的听。每五天,则让四个班的同学在一起进行朗诵比赛。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也就是每半个月组织一次各个学堂的诗歌朗诵比赛。

凡是教授学生学习礼仪的,须要澄净自己的心,去除私心杂念。要审查学生们的仪节是否恰当,举止仪容是否符合礼仪。不容疏忽,不容懒惰;不容沮丧,不容羞怯;不容随意,不容粗野。要做到从容不迫,而不失于迂腐迟缓;做到谨慎小心,而不失于过于拘谨紧张。修习礼仪久了以后,礼貌就会越来越纯熟了的,德性也就越来越坚定了的。学生们划分班次的情况,都按照朗诵诗歌那样来划分就可以了的。每隔一天,就轮到一个班来修习礼仪。其余的都在作为上面,认真的看的。练习礼仪的那一天,就免去孩子们做课外作业了。每隔十天,则四个班一起来集体练习礼仪。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则集合各个学堂的学生一起来书院练习礼仪。

凡是教授经典的,不在于讲的多,只是贵在于弄得精熟。如果学生的资禀能够学两百个字的,只可以授以一百个字。常使得精神力量有余,则不会因为叫苦而厌倦学习,学有余力而能够自愿的去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的。诵读的时候,务必要学生专心一志,口诵心念,心口一致。一字一句,反复的玩味,抑扬顿挫,使得心意舒畅。诵读久了以后,学生会对文义和礼仪融会贯通的,也会日渐开启智慧的。

作为老师教书的功夫,每天先要考察学生的德性有无增长,而后一次是背书诵书;练习礼仪或作课外作业的;接下来就是背诵讲书;接下来是诵读诗歌。

凡是修习礼仪,朗诵诗歌这一类的事情,都是教学生们常存童子之心。使得其乐于去学习而不会厌倦,更无暇去顾及一些邪僻的恶习。教书的人知道这些,则就知道怎么去教育好孩子了。虽然这么说,这里也只是说了个大概的。“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可以说这是至理的。如果要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明白,还是得靠各人的修行和领会的。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毒教材联想到王阳明先生论儿童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