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每个人都有可塑性,
TUhjnbcbe - 2024/2/15 22:35:00

文/百合悦读

图/网络

有一位网友非常苦恼,他说:

“我快三十了,前几年被家里人逼得走投无路,订婚后,因为各种原因,两人又散了,后来我干啥都不成功,还欠了了一屁股债。我现在都快抑郁了。在两年时间里,我几乎天天睡不着,以前活着是为了家里,现在活着真是无趣,我真的受够了,我父母用他们认为对我好的方式管我,我不愿意与他们沟通交流,导致我现在这样。我真不知道活着为了啥?!”

看完这段话,我被网友的困惑深深地打动,感叹现在,因为工作生活婚恋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心灵受到的冲击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患有心理疾患的人与日俱增。

生活中,我们常常期待别人改变,有时甚至是恨铁不成钢。领导对下属,父母对孩子,情侣对另一半,甚至我们也曾无数次下决心改变自己,而最后却都无疾而终。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生命中的艰难时刻,当我们难以独自面对与承受时,我们会求助于心理咨询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心理治疗是如何运作并促成来访者改变的。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定期见面,我们如何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改善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走出抑郁减少焦虑?

简单来说,我们如何通过心理咨询,变成一个活得更自在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又以何种方式发挥着作用?

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根据她40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在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回答了关于“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个深刻而有意义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可塑性,都可以变得更好。

她不仅以中立的角度介绍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更分析了来访者的感受及改变,同时也展示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及对来访者心理干预措施的目的和效果。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从各个角度回答了关于心理咨询的问题,对于新手咨询师和想要通过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全面、实用的入门书。

作者莫妮卡·布里永Moniquebrillon博士,有40年临床工作经验,近20年出版过多本心理自助类书籍。

01有效的改变需要在关系中发生,它涉及两个主体

接受改变,就要接受改变的常态化。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弗朗索瓦·鲁斯唐

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中,莫妮卡将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的互动称之为“主体间相遇”。其实,不存在单独的人,只有一个人在不同关系中呈现的不同面相。

所有心理治疗都涉及两个主体,每一个主体都有自己的人格、隐性知识、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代际传承和心理功能,所有这些主体性的固有特征都会对改变过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无论是长程还是短程,来访者始终是治疗关系里的来访者,在心理治疗师的扶持下摸索前行,这段旅途中的境遇和感知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两个人的交流互动。

来访者是否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是否安全、放松,有没有评判的顾虑?还有作为一个人,他是否可以随心所欲地存在于这段关系里?以上这些变量影响着来访者的所思所感,也影响着其改变的勇气和决心。

其实,关系比内容更重要,但是有很多人却一味地强调内容,想方设法地讲道理:“你应该这么做”,却不关心这句话会将两个人置于怎样的关系中。

02改变不是单向的,需要与来访者合作

作为心理治疗师,需要时刻与来访者的反应保持同频,就像顾客就是上帝一样,来访者的任何反应都有一定的道理。

在本书中,莫妮卡一直告诫大家:不要责怪你的来访者为什么不改变?如果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效果不明显,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要进行自我省察,检视治疗关系,梳理来访者的期待和动机,调整工作方式,切换理论模型,或者干脆转介给更适合与之工作的同事。

其实大家要明白一个事实:即便最优秀的治疗师也未必适用于所有人。

03改变理应建立在允许不改变的基础之上

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中,作者莫妮卡一直强调:作为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把变和不变都看成来访者的自由选择。

他们拥有选择权,他可以变,也可以不变。

其实,这是一个反常识理论。

当来访者加入一场治疗时,他们往往既想改变,又想维持现状。

他向你发出改变他的邀请,同时他也希望听说:“你有权利像现在这样活着,这就是你呀!”不要替他做出非黑即白的判断,说:“”你一定要改!”那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他。

“改变”或“不改变”都是来访者的一部分,需要达成两部分的和解,而不是服务一半,却否定另一半。这种理念叫作:用允许来访者不变的方式,促成他的改变。

把主动权交还给来访者,就接纳了他的不变。

不要把“维持现状看成某种无能或失败。它并非出于不能或不敢,只是当事人“选择不变”。

选择一种状态一定是因为它有价值,或许是某种不易察觉的功能。

抑郁的人什么都不想做,是在用这种方式让自己休息;焦虑是为了把控细节,达成更好的表现;不爱学习的孩子是为了把时间、精力放到更感兴趣的地方。

我们首先要看到这些好处,才能让来访者看到:他不但被允许了不变,而且这是一种积极的选择。

既然不变是选择,也就意味着必要的时候,他也可能换一个选择。

作者讲到一个例子:

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啃老的年轻人。所有人都在催他出门工作,自食其力,但他就是不动。

咨询结束时,作者说:“你用这种方式证明你的力量,你有勇气对抗别人的偏见,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在家待着。你可以一直这样做,等将来想做别的事情,你也会用同样的力量让它实现。”

他有点愕然,大概是从来没想到还会有人允许他这样做。

咨询之后,从外在看,他几乎没什么变化,在家待了半年之后,他决定开始去找工作。

其实,改变是需要一点点来的,不能太心急。

很多改变都是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

你看上去没变,但酝酿着变的种子。也许很多人觉得没什么,但心理治疗师却把这些看得很重,看到一次,才会有第二次。

一点改变带来另一点改变,好结果激发更好的结果,这种变化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中,作者莫妮卡一再强调的是:

每一位心理治疗师都在和来访者表演双人舞,随时变换节奏,你走一步,他走一步,有时候还要停下来,等一等,而不是一味地催促。

最终的舞步是否优美,在于双方的配合是否默契。

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不要着急,慢点没有关系,而改变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着。

04精神分析体系内的三类改变模型

第一类,通过系统的诠释,让来访者达到领悟的程度,使其修通内在而改变;

第二类,鼓励建立关系,使来访者与一位崭新的客体建立崭新的人际关系。在这段人际关系中,他的创伤得以修复,以这样的方式完成改变。

还有一类是,有的流派认为,在促进来访者不断诉说的过程中,来访者能够发现自己的无意识欲望,进而做到在欲望面前不止步的一种勇敢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这也是一种改变。

除了精神分析,其他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改变模型。

大家一致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不只是症状被去除。

精神分析承诺,一个人的人格也可能在这段特殊的旅行中被改变。

莫妮卡在本书中,多次提到神经系统的变化。如此,一个改变模型就很稳定地奠基在科学基础之上,但是她并不拘泥于这种科学的视角。

她同样也非常重视心理治疗师这个人的本身,他的能力,他的人格,甚至是他的价值观。

她一再强调:每一对改变的关系,都是独特的,是主体间的。

在《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中,作者莫妮卡·布里永让我们普通大众了解了心理治疗的大概过程,对于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能够在一个高度上去回顾自己的治疗过程,同时,它也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

05结语

以前,一提到心理治疗,一部分人可能存在偏见,觉得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偷偷摸摸地去进行。

实际上,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罹患心理疾患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能力普遍增强,并不讳莫如深。

心理咨询在国内逐渐普及,很多人会有想要尝试通过心理咨询解决人生问题的念头,那么这本书正好可以作为一本入门书,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咨询如何帮助自己,咨询师有什么专业的技术和干预方法。

因为心理学流派太多,主题点太散,细分太严重,多数时候都忽略了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而《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突破了这层障碍,从多个角度去探讨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实现心灵的成长的。

其实,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涉及两个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人格、隐性知识、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代际传承和和心理功能,所有这些主体性的固有特征都会对改变过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人类的精神世界如此浩瀚繁复,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参悟其中的真谛。

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根据40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在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前沿的调查研究成果,系统、深刻地回答了“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个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

她不仅以中立的角度介绍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分析来访者的感受及改变,探过了咨询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同时也展示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以及对来访者心理干预措施的目的和效果。

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正在经受痛苦想要寻求帮助的人,都可以从《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中获得启发。

-END-

作者介绍:

百合悦读,情感领域创作者,热爱生活,专注读书,每天分享情感故事,读书感悟等,愿为您分忧解难,让您感受人世间的温暖与美好……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每个人都有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