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是中国汉朝的一项*策。
刘邦称帝建立汉朝的时候,由于八年战争造成的历史原因,虽然刘邦是汉朝皇帝,但论实际地位,其实就是诸侯总盟主。
经过多年血战,刘邦基本平定叛乱,并且,封刘家的兄弟子侄为诸侯王,镇守地方。
异姓王国,变成了同姓王国。汉朝江山有了家族同盟*,基本没有改朝换代的危险了。那些老同志和功臣,面对遍布天下的刘家王爷,根本没有抗衡的实力,皇帝也对他们没办法。
公元前年,淮南王刘长叛乱失败,天才少年贾谊给汉文帝写了一道《治安策》,分析了削藩的方法: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惊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唑下之仁。
然而汉文帝看完《治安策》,放到一边,没有马上发布推恩的命令。原因其实很简单,这是一道阳谋,目的便是拆分强大的诸侯国,在地方封国的势力强大,发现朝廷要割肉放血,还不起来造反?
汉文帝只能悄悄地做,却不能明目张胆地说出来,直到公元前年,主父假给汉武帝上书: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摘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唑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主父像和贾谊的意思一样,都是拆分诸侯国的土地,满足诸侯王其他儿子的欲望,同时达到朝廷集权的目的。
于是汉武帝正式发布诏书:“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脱且临定其号名。”
意思就是:如果诸侯王想平均分配遗产,就赶紧报上来吧,肤一定满足你们。一家人要永远在一起嘛,千万别客气。
推恩令,正式出台。
仔细研究一下推恩令,就能发现背后的逻辑。首先是扩大*治基础。
在这个世界上,单枪匹马的英雄永远不是最后赢家,以武力功能的霸主一定会被武力反噬。
那些孤家寡人看起来不可一世,其实就是无根的浮萍,稍做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迅速崩溃。
在推恩令发布之前,汉朝皇帝在诸侯国的*治基础,也谈不上多么雄厚。
毕竟在诸侯国的土地上,王才是真正的君主,这块土地是人家的世袭遗产,所有人都是王的臣民。
但是推恩令发布以后,诸侯王数量庞大的儿子们,为了得到土地和王位,本能地站在皇帝周围,于是皇帝得到了很多的支持者。
放大到全国层面,就是国家*权多了一个支柱。
其次是签底抽薪,挖敌人的墙脚。
现在朝廷发布推恩令,相当于给了他们造反的权力。诸侯王要是不服,儿子们便可以借朝廷的威力,甚至和朝廷里应外合,把独占权力的诸侯王拉下马,再踩上一万脚。
最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没法拒绝推恩令。汉朝以孝治天下,背后的根本目的是家庭和谐,只有数百万家庭都和谐了,由家庭组成的国家才能和谐。
于是在推恩令发布不久,效果就出来了。汉武帝的哥哥河间王刘德,已经去世4年,留下17个儿子,除了娟长子刘不害继位以外,其他儿子都碌碌无为。公元前年到前年,汉武帝心疼侄子们,陆续封了11人为候,让他们有一块封地和收入,保留皇家的体面和学严。于是,以前占地广大的的的主国,被拆分成零零碎碎的12个国家。
那11个侯国,其实分别就是一个县的规模,造反是不敢想象的而且这些诸侯王还要对汉武帝感激涌零。这些侯国再向下分封,子外后代的地盘就更小了。
这样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削减诸侯王的权利,来使得皇帝的权利更加稳定。
汉朝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发展的问题,诸侯王所拥有的田地也逐渐变少了,自然他们的势力也会有所减弱。
推恩令绝不是简单的削藩*策,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阳谋,也可以说是成功方法论。
按照这个逻辑类推,凡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不断扩大*治基础、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之类行为,其实都是翻版的推恩令,无非名称不同而已。
总而言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汉武帝只是满足了诸侯王子弟的利益,*治基础就足够雄厚了。
这是我最近在《一看就懂的史记》中看到的一段特别精彩又接地气的历史故事,真没想到史记还可以这样读。
书中分别从家国、天下、今朝、烟火四个篇章深挖历史趣事,并用通俗易懂的写法一一解开历史迷团,帮助无数读者掌握历史背后的传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