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会读书的外延和内涵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有的人说,这个世界有很多事不是单单几本书就能解决的,甚至有人说读书会毁掉一个人,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也许平时读书过程中,我们也确实经常会被作者的思维和逻辑所感染和左右。
书中可能会有一个地方让你茅塞顿开,也会有些地方让你感同身受。
但当你想要把这些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时候,你却发现有力使不上,难以将它学以致用。
其实这个问题在历史上困扰了很多读书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就曾在他的论文中明确指出:“读书是别人替我们思考,一个人如果整日读书,他将逐渐丧失思考能力。”
作为一名热爱读书的人,我也曾被这个问题困扰,但是与一些人不同,我认为,读书是绝对不可能毁掉一个人的,这一点,我从未怀疑。
高尔基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想一下,一个没有书籍的世界,该是多么的可怕。
所以当感到困惑时,我还是会选择从书中找答案。
美国的教育家莫提默曾在他的代表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解读读书的目的,他说读书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告诉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善于理解书中的文字,当理解的文字足够多,就能够提高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力。
这本书中还有一句话:“我们生存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去理解世界。”
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读书的真谛。
文字是死的,人却是活的,人一生的经历有限,无法遇到太多的人,更无法见到已故的先贤们,所以需要文字把我们的思绪连接到一起。
但如果我们在读书时仅仅依靠文字去理解文字,恐怕最终得到的并不是当时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两千多年以前,孟子的徒弟咸丘蒙曾经问孟子一个问题,他说:
远古时代的帝王舜在坐上王位以后,他的父亲瞽叟也向他参拜。
我看书上写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当时的瞽叟既是舜的父亲,又是舜的臣民,岂不是乱了儒家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了吗?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舜是孟子的偶像,孟子经常用舜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论点。
他的徒弟对舜提出了质疑,其实也等于对他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而当时孟子并没有急于为徒弟解释舜,而就徒弟的论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做出了解释。
他教导徒弟读书一定不要“以文害辞,以辞害志”,意思是说,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因为书面解释的意思来曲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普天之下的事都是王要做的,而对于儿子而言,孝的最高境界就是用天下来赡养自己的父母。
舜正是做到这一点的贤德之君。
读书只有不停留在文字表面,甚至不拘泥于以往的解释,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含义。
孟子为了继续论证这一观点,又举了《诗经》中的另外一个例子,《诗经》中记载:“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说的是有一年周地遭逢大灾,死了很多人。
如果从字面意思来解释,就是周地的黎民在一场灾难过后没有一个活下来,这里的“孑”就当“一”讲。
孟子认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只是记录这件事的人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来形容这场灾难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而事实上,周地的百姓并没有死绝。
现在很多人认为读书的作用并不大,只是为了日常休闲;
还有人说:“如果去读几本书就能解决人生的问题,那人生岂不是过于简单了。”
这话说得有道理,几本书当然无法解决你所面临的人生问题,它只不过是一个文字的载体,所谓“文不尽其言,言不尽其意”,从书面上的文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很多人之所以说读书无用,就是因为他们在阅读时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并没有去真正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去写。
其实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思考时间应该远远大于阅读时间。
孟子说:“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要用自己的思考去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才能得到文章中的真谛。
在我们身边其实有不少好书,它们是打开思想之门的钥匙,而想要走进这扇门还需要我们自己去不断探索。
二、逃避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孟子)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有一位朋友曾跟我说,他曾在一家公司做HR,由于缺少工作经验,他当时工作很吃力,一方面想快速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接踵而来的工作又让他应接不暇。
最终他感觉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跟领导提出辞职。
领导当时还是蛮器重他的,就跟他说:“你刚入职场,可能还没有太深的感触,其实做任何工作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想办法慢慢解决就可以了。”
但他没听进去领导的话,还是坚决辞职了,不久后又入职一家文化公司。
结果他发现,自己每天早出晚归不说,还有各种各样的选题、采访等着他去处理。
渐渐地,他感觉自己又应付不了了,又萌生了辞职的想法。
他当时跟我说:“我是不是干什么都不行,还是我确实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感觉自己在工作中力不从心,于是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萌生退意,想找个更适合自己或感觉更轻松的工作。
但不论你换什么样的工作,最后发现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谓的不适合、不适应等,都是想逃避问题罢了。
但只要你不想办法把问题解决掉,你换什么样的工作都是治标不治本。
遗憾的是,从古至今,逃避问题的人大有人在,哪怕是高高在上的国君,也不见得就能迎难而上。
比如孟子与齐宣王对话中,孟子问齐宣王:“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意思是说,一个国家治理得不好,该怎么办?国家该由谁治理?
自然是由国君治理。
那么国君没有把国家治理好,该怎么办呢?
这时,如果是一个真想解决问题的国君,应该问孟子“愿闻其详”,或者“可能是我做得不好,请您指教”之类的,和孟子讨论一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齐宣王是怎么做的呢?
齐宣王根本就没接孟子的茬儿,而是“顾左右而言他”,左右张望一番,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很显然,他并不愿意面对这个实质性的问题。
当然,这也是齐宣王的本性,因为之前在孟子给他讲应该实施仁*时,他就多次对孟子说“寡人好色”“寡人好货”“寡人好勇”,这都是让问题停留在表面而不去处理的手段和技巧。
哪怕他已经知道问题在哪里了,仍然不断给自己找借口,把该解决的问题回避开,这样他就不用去解决了。
西方人有个特别有趣的比喻,叫“房间里的大象”。
意思是说,房间里有一头大象,可是所有人都假装看不见。
这种现象在很多企业中都会出现,就是大家都知道明明某些环节有问题,可谁都不说、不提,也不去解决,任由问题发展,直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公司里开会时,很多人都希望有不同意见的人最好不要同时出现在会场里。
因为一旦会上有不同意见的人出现,就可能会发生争执,拖延会议时间。
所以,大家都想尽办法回避问题,似乎这样才能让工作进行得更顺利。
其实这是不对的。
既然有不同意见,说明大家对某件事没有达成共识,那就要赶紧想办法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如果问题在会议上暴露出来,大家的争执会让这件事更容易达成真正的认同,否则一直掩盖这件事,很可能会后患无穷。
三星Note7手机自年上市后,出现了上百起电池爆炸事故,让三星集团频繁地陷入舆论危机中。
然而在此次事件中,总裁李在镕却是整个三星集团中最后一个知道消息的人,这让很多人感到无法理解。
原来,三星集团的中级领导层在向高层汇报工作时,经常报喜不报忧,出现问题也是能压则压,能不说就不说,或者让基层员工立刻进行公关处理,让高层认为一切业务都在正常运转。
结果当李在镕知道这件事时,事态已经变得相当棘手,对公司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也好,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面对错误时也是选择逃避,“顾左右而言他”,这是很可怕的。
而且还有一种可能,一些人就像案例中的李在镕一样,根本不知道这件事。
如果你能珍惜开会时问题暴露出来的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就会更容易形成共识,把问题彻底解决掉。
(注:文献参考《人生的底气》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