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美,自古皆向往,以中华文化之精神品中国传
TUhjnbcbe - 2023/10/6 18:25:00

导语:美,在当今时代乃是社会发展之重要组成部分,美学经济亦如火如荼。在经济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社会大众对美的追求并不弱于今天。不过,古时的美与当今的美既有共通点,亦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多维度,乃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以及社会文化相互影响。在传统社会,审美标准有其深厚的理论逻辑支撑,且与中华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

传统社会讲究的美之涵义有多重,包括通常意义上的艺术美,比如绘画、音律等,又包括生活美学,比如插花、香道,还包括伦理美,例如精神道德之高尚,此外甚至包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大道之美。这些不同的类型美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之美学,它们背后的共同思想基础乃是中华文明。这亦决定了它们相互之间可以和谐共处,乃至彼此影响。

01以核心文化为内在精神要素

传统社会的审美标准有一条主线,此主线贯穿了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即中华文化。换言之,中华文化尤其是主流核心文化乃是传统社会审美的基本依据。违背之,则其美学价值难以得到大众认同,反之,即便是新鲜事物,亦可能很快就得到主流审美标准的认可与青睐。

1、文化决定美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标准,在民族内部,绝大多数人都有着一致的审美情趣,这是源自民族文化的熏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大众的审美标准皆是由当时的主流文化所决定。

比如,宋代审美倾向于清雅简洁,从其传承下来的各类文化遗产可以证实。这审美风格的形成恰恰来自于当时登峰造极的浓厚文化以及独特的内敛型文化价值倾向。再比如唐朝前中期的审美倾向于热情与华贵,后期逐渐开始向保守的方向发展,这亦是当时的文化在美学领域的反衬。

2、文明提升美

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标准亦在不断演进中。纵观我国古代文化以及美学发展史可以发现,不同朝代都有着自己专门性的审美标准,甚至同一朝代中的不同皇帝都对审美标准有着不同认知。

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文化内容与精神价值亦会进行发展变化,这会理所当然的对美学产生决定性作用。这里以历史上几个朝代为背景进行简要分析:魏晋时期的社会文明产生了竹林七贤式的消极美学文化,到了大唐王朝却形成了雍容华贵般的积极审美,再到宋代这个文明顶峰时代又把清心寡欲式的平和清雅审美变成了主流标准。这背后是文明对于美学的提升与促进。

02以崇尚和谐为主要追求目标

传统社会审美讲究层次,亦追求深度美学感悟。不过,在这所有的感悟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即和谐美。“和”乃是中华文化之核心精神,是数千年未变之民族追求。因此,在历史传承中,“和”文化亦逐渐发展成美学文化的追求目标。

1、和谐乃是美学之基础要素

美学构成要素包含多方面,不同文明之美学的要求亦不同,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追求的核心要素是和谐。亦可以说,一件事物若是违背和谐定律,其永远无法被认为是美的。

首先,以伦理美这一方向为例来说明。中华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就是和谐,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围绕此目的而展开。纵观古代伦理知识与实践活动可知,“和为贵”思想是人人皆高度认可的主流思想。故,这是伦理美的最基本的要素,少了它,伦理美就缺少了灵*与立身之基。

再比如:传统山水画之美,人们在欣赏其磅礴大气或者婉约秀美之同时,亦会感悟到一种舒心之感,一种非常顺畅的画面美,此乃是由于画面中蕴藏的和谐气质所决定。这种和谐气质不仅给整幅画面带来美感,更是其不可或缺的。没有它,山水画就丧失了美的基础。

2、和谐是审美文化之中心点

审美时,审的是事物之核心精神,感受的是其背后的灵*。美好事物之意义不仅在于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更为重要的是带给人们精神上以愉悦和灵*上以和顺。此乃是唯有和谐才可达到的高度,才能完成的使命。

03以自然生命为美学价值标准

中华美学不同于其它文明背后的美学,它是以中华文明为根基,以中华文化为载体的一种美学价值体系。在其精神内涵中,以自然生命为根本价值标准。“道法自然”,中华美学文化亦把事物中的核心美集中到自然美这一高度。

这一自然美并非指纯天然美,而是符合自然规律之美,符合世间大道之美。这亦是中华文化中人之本善的物化,是仁义礼智信美德的美学体现。

保和学士聊典籍总结:美,乃人们心中的温柔,是民族精神的再现,审美,带来的是精神的愉悦,灵*的升华,是对人生的无限渴望与对生命的诚挚尊重。懂得审美的人,是一个有趣的人,拥有一个有趣的灵*。一个民族的美学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眼界和发展潜力,其审美标准则赋予了民族文化新的价值。华夏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之审美既恪守根本又与时俱进,共同促成了中华文明之绚烂生命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自古皆向往,以中华文化之精神品中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