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涵
汉朝刚建立时有八个异姓王,只有一个人得以善终,还传了五代爵位
古代的帝王大多多情亦无情,从他们喜自称寡人和孤,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了,高处不胜寒,他们的孤独感之深是难以言述的。
而孤独是源自哪里呢?是源于可信,可交心的亲近之人的远离,而之所以远离,最终还是因为自己对他们的排斥。
至于排斥的原因那是多种多样的,但都体现了人的劣根性。其中妒忌和贪婪是大多数人内心的声音。
现代人们受到法律道德的约束,一般就会对其百般刁难,故意疏远,以求内心平衡。而古代人们,特别是身居高位之人,直接就对其赶尽杀绝,永除后患。
且地位越高的人,猜忌心理越是严重,身处高位越久,越是难以容忍身边下属有位高权重,自己难以控制之人。杀人就成了古代君王的最喜爱使用的手段。
就拿刘邦为例,他能从一个贫苦百姓走到一国之君的位置,那是绝对离不开手下人的勇猛和才干的。但当他已经得到他想要的地位和权利时,已经年逾五十了,已算年老的他可能是不自信了,变得疑心极重,便要卸磨杀驴了。
他大肆屠杀旧臣,使朝廷人心惶惶,他的多疑也迫使有些人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刘邦也抓住了这一点,把他想要铲除的异己杀得一干二净,曾经的八位异姓王,也就剩下一人能够独善其身了。
当初那八位异性王爷中,楚王韩信先是被贬,接着就被刘邦给设计杀了,梁王彭越是被吕后诱杀处死的,淮南王英布和燕王臧荼是被刘邦打死的。
韩王韩信一看,这摆明了要把我们这些异性的,手握重权之人全部杀了,自己可不能坐以待毙,后来逃到了匈奴,但最后还是难逃一死。
而赵王张耳与刘邦虽是亲家,但实际上刘邦可不顾忌这个。张耳倒是在位去世的,死后位置传给了他的儿子张敖,也就是刘邦的女婿,要说应该更亲近呀,但是刘邦却对其多次辱骂,最后还夺了他的王位,可见他的无情。
就连他的铁哥们儿同乡,也就是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卢绾,最后也被刘邦追杀,逃到匈奴了。唯有长沙王吴芮得以善终,爵位还传了五代,要不是吴家后人已没有子嗣,怕还能延续下去。
那他是因为什么得以成为这个特殊的存在呢?首先他很爱护百姓,使他颇受人们爱戴,刘邦很难找到他的错处治罪。
而且他是主动投奔刘邦的。吴芮是吴王夫差地后人,最初作为百越部落的领袖,在陈胜吴广起义时,很快便响应一起讨伐秦国,不久便投奔了项羽。但他很快就受到了好友张良的劝说,又改投了刘邦。
在楚汉两国抗战的时候,韩信一伙人主动像刘邦要封号和土地,但吴芮并没有这样要挟过刘邦。他即使被封了长沙王,也没得到多少好处。
先不说封地没比以前大多少,地理位置却更偏了,远离中原,属于蛮荒之地。但也正因此,刘邦对于夺回这没什么用的土地兴趣不大,留着吴芮还可以帮他守着南疆边境。
最重要的,最让刘邦放心的是他相比之下,没什么兵权,对刘邦构不成什么威胁。他还特别识时务地多次自我降格,把自己的大部分领土给了刘邦的子女,把自己的大部分兵权给了刘邦的堂兄,这让刘邦非常高兴。
但是最终能让他成为特例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立场鲜明坚定,忠心不二。要知道英布可是他的女婿,但是在英布造反的时候,吴芮并没有和英布一起造反,甚至无一兵给予支援,这种品格难能可贵。
这种臣子君王自然非常喜欢,他得以成为唯一一个特例,只可惜英年早逝,无疾而终。
所谓伴君如伴虎,作为下属最重要的是学会审时度势,识时务,权利和金钱在生命面前并不重要,就如吴芮,虽不轰轰烈烈,但得以善终也是幸福。大家又是如何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