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教招中,我国古代七个重要人物的重要观点
TUhjnbcbe - 2023/9/16 19:08:00
专治白癜风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教师招考中在公共基础部分和教育基础部分都会经常考查有关孔子、孟子、荀子、墨家、道家、法家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大家在备考的时候,注意:①人要与思想对应;②人要与这句话对应;③每句话的含义。

七个重要的人物,重点把握:孔子、孟子、《学记》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与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立丰功伟绩,他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代表作《论语》,成于春秋末期。

(1)教育的作用。①对社会的作用:庶、富、教;②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首次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

(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体现教育公平的思想。

(3)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是子夏所说,却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观点。

(4)教育内容: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整理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

(5)教学方法:

①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入,故退之。”体现了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成人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孔子了解学生的方法有两种:谈话和个别观察,即孔子所说的“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因材施教是由朱熹提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是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总结。

②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还提出了训练学生思考的方法:由博返约(博学以获得更多的具体指示,返约是在对具体事务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原理方法)、叩其两端(从事物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

③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

④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二、孟子的教育思想

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亚圣”,孟子在*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也,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孟子所代表的思孟学派和荀子为代表的荀卿学派,是最重要的两个派别。孟子与孔子的孙子子思对儒学有共同的见解,形成“思孟学派”,被封建统治者看作是儒学正统,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持“性善论”,这是教育思想的基础,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1)教育目的:明人伦。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2)培养目标:大丈夫。这是孟子对理想人格的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教育作用:扩充善性。

(4)教学思想:深造自得(主动自觉地学习和钻研);盈科而后进(循序渐进);教亦多术(因材施教);专心致志。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是整个春秋战国思想的理论总结者,他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完全相反的教育—“外铄论”。“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

(1)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2)教育目标:培养“大儒”。俗儒、雅儒、大儒。(区别于王充)

(3)教学方法: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

(4)提出“唯师说”(天地君亲师),最早将“道”“德”联在一起用。

四、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技术的学习。

(1)教育的作用:①对社会作用:主张借助教育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②对人的作用:“素丝说”,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则*,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2)教育内容:科技知识、思维训练、*治与道德教育、文史教育。

(3)教育目标:培养兼士。作为兼士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4)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

五、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代表作是《老子》,又叫《道德经》。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庄子。

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遵循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便是好的教育。主张培养“上士”或“隐君子”;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反对书本、传统和圣人亦步亦趋;提倡“用反”“虚静”等充满辩证思想的教育教学原则。

六、法家教育思想

法家的代表:李斯、吴起、商鞅、申不害等。提出“人性利己说”。人性既然是自私的,就无法指望自觉为善,父母的管束,社会舆论的眼里,所以教育无用,治国还需高压法制手段。

(1)禁私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繁荣的百家争鸣。

(2)教育思想和内容上,“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七、《学记》教育思想

《学记》成书于战国末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也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教学原则有以下:

(1)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藏息相辅。“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

(3)豫时孙摩。“豫”是预防,即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是及时,即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是循序,即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是观摩,即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

(4)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激励,但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5)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用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心理倾向,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招中,我国古代七个重要人物的重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