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宝宝睡觉恋物行为如何避免恋物癖和孤独
TUhjnbcbe - 2023/9/10 20:01:00

有些宝宝晚上喜欢抱着东西睡觉,如柔软的玩具、枕头、薄被子等,这些东西让他更平静、更有安全感。即使宝宝的这些“依恋物”已经很破旧了,宝宝也毫无芥蒂,视若珍宝,睡觉时不抱这些东西就睡不着。

宝宝睡觉“恋物行为”如何避免?恋物癖和孤独症,扭曲孩子人格

不仅是身边之物,宝宝的身体某个部位也成了宝宝依恋的对象,如耳朵、小手、脸、胳膊、头发等。笔者家里馨宝就是这样,睡觉时只有亲吻自己的手腕才能睡觉,每当有亲吻手腕的举动时,我就知道她想睡觉了。对于宝宝来说,宝妈陪伴在她身边,会有很大的安全感,有时候宝妈也是有心无力,繁忙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很难做到时刻陪伴在宝宝身边。宝宝睡觉就会执著地找到自己的依恋物,用来替补妈妈不在的“空挡”,这也是转移对妈妈的依恋。

为什么宝宝会依恋物品呢?

当宝宝没有了内心安全感的依靠时,当白天进入夜晚,宝宝又担心自己不够清醒而睡着,增加不安全感,找一个物品来提升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

宝宝“染上”恋物行为,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行为,从特别依恋到真正独立的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为。宝宝6个月到3岁之间是依恋行为发生的多发期,2岁左右达到高峰。这种恋物行为会随年龄增长随之慢慢消失。

如果宝宝始终过于依恋某一件物品,并有意逃避接触人际交往,可能是由于极度缺乏安全感,产生了的“恋物癖”。

通常情况下,6个月开始,宝宝就有了依恋的情感。如果宝宝过度依恋或情感缺失,就可能让宝宝形成“恋物癖”的不良习惯。比如,母亲经常离开孩子,对养育过程粗心大意,宝宝就会母爱缺失。宝宝患病与妈妈分离。宝宝经常更换养育者。生活无趣、恐惧,缺少玩伴、玩具和交际等,对宝宝形成依恋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家庭,房间宽敞、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想要尽早让孩子养成独立性,早早地让宝宝一个人睡觉,这样有可能让宝宝因不安全感患上恋物癖。有些爱看电视的宝宝,过早地接触暴力画面或情节,可能会有这些症状。

年幼的宝宝一般会把依恋转移到某种物品上,想用此法让自己产生安全感,这就是宝宝抱着东西才能睡觉的根源。

存在恋物行为的宝宝,在生活中如果没有出现异常的举动,他的这种行为会随着年龄的成长逐步改观。家长不用过于担心,寻找机会多给宝宝一些母爱父爱,尽可能满足宝宝依恋的心理。

宝宝若长期仍不能“甩”掉这样的习惯,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中,宝宝往往会被置之度外。宝宝如果存在严重的“恋物癖”就会形成怕生的心理,不愿意参与群体活动,遇事胆小退缩,不愿与人交流,表情冷漠。说白了,“恋物癖”的宝宝会有一种轻微孤独症的表现,内心感受到不安和孤独。宝宝易形成退缩、敏感、脆弱、忧郁的性格特征。

怎么避免宝宝这种不良后果呢?

在日常生活点滴中,不要忽略宝宝心理上的孤独和不安。如果和宝宝离多聚少的话,寻找机会多陪陪宝宝。具备条件的家庭,尽量让宝宝不离左右。当宝宝入睡前,在床边陪着宝宝,陪他听音乐、唱儿歌、讲故事等。

另外,还要多提倡宝宝和小伙伴多玩耍,丰富日常生活,减少宝宝对依恋物的依赖。宝宝年龄慢慢成长,良好家教和幼教,品类繁多的游戏、集体活动,让宝宝和周围伙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宝宝就会脱离依恋物。

如果孩子长到4-5岁,还对物品有较多依恋,父母就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解决了。

你家宝宝有依恋行为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给大家。可馨育儿,一个有温度的自媒体。喜欢我们的育儿知识,记得收藏

1
查看完整版本: 宝宝睡觉恋物行为如何避免恋物癖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