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俨然成了当下的一个时下的高频词,仿佛病*式的蔓延到了整个社会。
焦虑已经成了时代的通病,我们担心学历,担心工作,担心孩子教育,甚至是担心几十年后的养老问题。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处在焦虑的担忧和不安感之中,似乎只有处在焦虑的状态才能提醒自己还在努力生活着。
罗洛·梅等心理学家在研究了一生焦虑的意义后得出一个颠覆性的结论:焦虑根本上是一种你想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迫切感。
因为想要得到某些东西,所以我们会有一系列不安的情绪和行动倾向,焦虑让我们意识到不愉快的事情——不合预期的事情将要发生或可能发生,它会警告我们最好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
焦虑让我们的生活有些疲乏,但是焦虑也是生活的驱动力。
《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这本书是心理咨询师磨菇姑姑精心挑选出来的一本合集,全书二十五篇文章,取材于电影和生活中最平凡的人,他们各自的人生困境、性格缺陷、平凡却又多舛的命运,揭开坎坷人生背后焦虑不安的根源所在,为大家展示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没有焦虑的生活,不管你是高高在上的人中龙凤,还是普通平凡的人,都会存在焦虑的情绪。
作者在每一个故事中都看到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面对无所不在的焦虑情绪,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拥抱焦虑,如何克服焦虑情绪,真正主宰焦虑,让焦虑变成实现梦想的动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如书上所写:每一件让你焦虑的事,都是上天为你打开一扇门,都是一次成就全新自我的开始。
一.你的焦虑,99%都是无用的!
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乐天派”,他们整天温和从容,笑语盈盈,似乎从没烦恼,焦虑好像和他们不沾边。只要跟他们在一起,总能感受到他们散发出来的阳光气息。
难道,他们是上天特别眷顾的对象?不。困难大家都有,痛苦每个人也不缺,只要是人,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曾看到一个社会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万以上的焦虑症患者,其中,成功人士更容易处在焦虑或者抑郁的情绪中。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大约有13.6%到28.8%的成年人曾在某段时间患有焦虑症。这个数据意味着,在我们周围,每5个人中,就会有1个人很焦虑。
无数个焦虑的你和我,为人父母,开始焦虑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学习方方面面。职场中,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压力,让人无不感到危机四伏;连参加同学聚会的都是满满的无奈和失望。
有时候,看到别人鲜衣怒马意气风发,自己却加班加点赚着死工资。买了很多书,不知从哪里开始学起。听着大家讨论很多新鲜有趣的话题,自己却插不上话,也会觉得莫名其妙的不安。
我们因为过分追求外界的认可,而忘了事物的美好,忘了成长的快乐,忘了自信原本只是来于自我的认可。我们拼了命地去证明自己,却在无限的焦虑中变得迷茫、自卑。
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朋友,闲暇时刻不是真的休闲娱乐放松身心,而是比谁的晋升机会大收入高,谁买的学区房好,谁的孩子学的课外辅导班多,谁的孩子考级高成绩好……
他们谈论的时候微皱眉头,挠着头皮,神情紧绷,焦虑满溢。可是,谁也没有因为这样的比对而真正改变了现状,反而陷入更大的不安和急躁中。
在复杂的社会情景中,外界永远会失控,焦虑永远会超出你的想象。而且焦虑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魔*,如影随形,生活还是有这样那样的让人心焦的事情,无法摆脱。
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定义焦虑:“焦虑源于我们对事情的期望与真实状况之间的巨大差距。”只要对人生抱有期望,欲望也会随之改变,有爱有恨,得不到、放不下,焦虑情绪都会发生。
正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好,“别人爱我,我就有价值;别人不爱我,我就没有价值。”,她的焦虑靠别人的价值取向而定,她的缺爱焦虑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她的焦虑情绪其实很软弱无力,为什么总是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别人身上,为什么总是把自己限制在别人的认知中,一旦打破这种认知,克服障碍,走出困境,会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人生。
焦虑可以说是现代人很普遍的一种精神状态了,它一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许多的焦虑是普通存在的现象,即使再焦虑,99%的人还要继续保持现状,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所以许多焦虑真的是无用的。
焦虑就像是一扇门,没走到它面前的时候,你总是抱怨为什么生活又给你增加障碍。等你走到它跟前,你就会发现它是虚掩着,而且门后的世界,也会更加精彩。
只要是对这个世界有感知,对自己有要求的人,都会有焦虑的情绪。只是我们的心灵空间是有限的,容纳了过多的焦虑,人的情绪必然失衡,进而引发各种来自身体和生活的的困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释放那99%无用的焦虑,要工作,要生活,要努力,也要快乐。
二.战胜焦虑,出众,被焦虑打败,出局
蔡康永说:“这就是生活的真相,焦虑面前,人人平等。”你不必羡慕别人,也无须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焦虑。
焦虑本身并没有任何用处,只会摧毁你的精神和健康。与其焦虑,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好的焦虑是进步之源,坏的焦虑会把你推向深渊,临界线在于,你选择了快速解决,还是细水长流。
再优秀的人生也是有焦虑的,只是相比大多普通人,厉害的人更懂得化焦虑为动力。他们的焦虑感和别人的优秀无关,只与自己的不优秀有关。
郎平说,焦虑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容易焦虑。
当年,郎平所在的中国女排得了冠*,举国欢庆,荣誉无数。郎平退役,去国外执教,那段时间,中国女排开始走下坡路。
回国执教之后,有一段时间,她很焦虑,心里很没谱。尤其是在年的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一开始就碰上了劲敌巴西队,他们既是东道主,又是公认的卫冕冠*队,天时地利人和,那一刻,郎平和中国女排的姑娘都懵了,觉得完了,怎么可能赢呢?
看到姑娘们这样,郎平很着急,对手已经选定,没有办法改变。唯一能做的,是给姑娘们信心,只是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信心从哪里来呢?
郎平把姑娘们叫到一起,告诉她们,已经来到了这里,比赛不可能不打,对手也不可能更换。压力和焦虑肯定有,但再焦虑又有什么用呢?
她让女排姑娘什么都不要想,不要想对手多么强大,不要想比赛会输还是赢,就去打,一个比分一个比分的打,一个球一个球的打。进一分,我们赢一分,进两分,我们赢两分,就这样,就好。
带着这样的心态,姑娘们上了赛场,不负所望,逆转了局势,战胜了东道主,成为了冠*。
“焦虑就是这样,你越焦虑什么,越害怕什么,就越会来什么”,所以,铁榔头郎平告诉大家,不要去想那么多,一步步走自己该走的路,坚强,勇敢,不放弃,如此就好!
有句话说得好,困难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一味地焦虑,只会被焦虑打败,最终求而不得!面对焦虑,你我要做的是调节好自己,不去想那么多,想改变不了任何事,做好眼前该做的就可。
高质量的人生,赢在不焦虑的活法里。由于对自己能有正确的认知,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困难和痛苦,所以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我们沉溺于某些消极想法,那么焦虑可以让你“全线崩溃”;如果我们减轻一些焦虑,不去看得过分严重,那么焦虑也可以转化为对健康有益的情绪。
奥运会运动员戴维·金在谈及个人经历时曾说:“若不能直面自己的焦虑,及时、有效地加以处理,它只会有增无减;若无视它,也就无法将它转化成对当下或日常活动有用的力量。”
当你直视焦虑,把未知纳入我们的心智,才能真正预见焦虑的变化,与焦虑对话,不断提升自己,更好的成长。
三.让焦虑成就更好的明天
焦虑并非无意义,它能让人保持对现有状态的不满,推人奋进。但现实是被焦虑打败的人更多,因焦虑而提升的人很少。如何缓解焦虑成为当代人的必修课。
焦虑是一个始终与我们共存共生的东西,我们要了解它,接纳它,读懂它,才能更好地跟它相处,最终搞定它。
童话《小王子》中有个词是“驯养”,去驯养你的焦虑,你既是焦虑的朋友,也是焦虑的主人了。
《控制焦虑》一书中,解决焦虑的方法,有三个关键词接纳、寻找、期待。
1、接纳自己并不完美,活在当下。所以如果真的出现了不好的状况,那也可以通过改变想法来接受它。
一天早上,老师保罗·布兰德威尔博士把一瓶牛奶放在桌子边上。过了一会儿,保罗·布兰德威尔博士突然站了起来,一巴掌把那牛奶瓶打碎在水槽里,同时大声叫道:“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好好地看一看,”他对大家说,“我希望大家能一辈子记住这一课,这瓶牛奶已经没有了——你们可以看到它都漏光了,无论你怎么着急,怎么抱怨,都没有办法再捞回一滴。可是现在已经太迟了,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只是把它忘掉,丢开这件事情,去注意下一件事。”
放下无谓的焦虑,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呈现。
2.寻找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焦虑的方法,多做练习,缓解焦虑。
比如:不要总痴迷于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我们要尽可能用最平凡的身份特征来定义自己。
选择的身份越狭窄、越稀有,所受到的威胁和压力就越大。
卸下身上的包袱,才能放开手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要刻意进行“不去在意”练习,你可以运动,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转移注意力,能让自己过得更轻松。
3.顺应内心的声音,期待自己想要拥有的改变。
顺遂天性的去做一件事,有时候比较笨,完全不符合趋利避害的原则,其实这是最省力的路径,没有内耗,它让人身心合一,随时安心,简朴归真,抛开烦恼焦虑,顺势而为,达到真正的幸福。
这样你才能心甘情愿地对自己说,即使不够光鲜,即使每天不安于从头面对空白,可心无杂念,才能真正成长。
当你卸下一切生命里让人沉重焦燥的事情,放下过高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