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存活动,因其充满趣味,就逐渐分离成为一种益智身心的娱乐活动。古今中外的钓鱼爱好者都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陶醉于这项活动之中。
垂钓活动最早文字记载是《诗经》中的“籊籊竹竿,以钓于淇”,而最有名气的钓鱼人是姜太公。据考古,在半坡出土的骨制鱼钩,距今大约六千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出土有铁制鱼钩和石钓坠。宋代邵雍在《渔樵问答》中记述:“钓者六物:竿也,线也,浮也,况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这六物至今仍是竿钓的基本钓具。苏轼的“湖上移鱼子,初生人不畏。自从识钓饵,欲见更无烟。”足见他悠悠自得的垂钓情趣。唐代岑参在《渔父》诗中说:“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意为钓的是清心寡欲,在垂钓中领略自然风光,颐养情趣才是大益之所在。
钓鱼一般可分为传统钓、悬坠钓、竞技钓、台钓、路亚钓法等钓法。钓鱼讲究看天气,看的是阴晴、气温和风向,晴天钓浑水深水远水,阴天反之。看气温的同时要看温差,温度在20℃左右时鲫鱼鲤鱼好钓,温度在30℃左右时草鱼鳊鱼好钓,日内温差超过15℃则不好钓。看塘型选择钓点,通常是长塘钓腰,方塘钓角,大塘钓边,小塘钓心。塘型要看滩看湾看阳,一般春钓滩、秋钓湾、冬钓阳,然而,无滩可钓浅、无湾可钓深、无阳可钓阴。再就是水质决定钓的浅或深、钓上层还是钓底层的鱼。水质有浑清、肥瘦、好坏之分,浑水在阴雨天不下钓,养殖清水可钓深钓远,肥水在晴天阴天,要钓浮食的中上层鱼,瘦水不论阴晴都能钓底,腥味水大都是有鱼好水,臭味坏水无鱼。布窝鱼饵应与水质相反或互补。观察鱼泡鱼花时,水面有大鱼花,说明水底缺氧可钓浮,如果无泡表明鱼已离底或的确无鱼。
鱼为变温动物,体温会随水温而变,通常分为暖水性、温水性和冷水性三种类型。冷或暖水性鱼类一般不在15℃-30℃水温之间,当水温进入这个区间,便会食欲减退、行动迟缓或死亡。温水性鱼类最适宜的水温在15℃-30℃之间,当水温在40℃以上时会大面积死亡,在10℃以下时食欲减退停止生长,当水温降至4℃以下时大多会停食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