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吴承恩为西游记里的通关文牒操碎了心,
TUhjnbcbe - 2023/6/24 20:52:00

《西游记》中有个很有趣的设计:唐僧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去面见国王,在通关文牒上加盖宝印。等到西游结束,唐僧的通关文牒上就有了经过的诸国之印,这使文牒本身都成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纪念品:

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

唐僧过关、过城时,关防要验看身份证明,这点没错。那时凡是过*事边关的行人车马要根据证明文件查验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等内容。但唐僧面见国王、在通关文牒上加盖国玺,却是吴承恩的特别设计,而这个设计对于《西游记》的情节来说至关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通关文牒:给唐僧一个参见国王的理由

唐僧所谓通关文牒,大致相当于唐代的“过所”,这是过关、过城时具有身份证明作用的通行文件。通关文牒上需要列出的内容不少,本来应该包括发证机关、发证目的、发证时间、出境事由等等,比如阿斯塔那号墓所出唐玄宗时期的《唐开元二十年(公元年)瓜州给西州百姓游击将*石染典过所》的第15至19行是沙州负责过所的相关官员给石染典的过所,内容是:

15作人康禄山
  石怒忿
  家生奴移多地16驴拾头沙州市勘同,市令张休。17牒,染典先蒙瓜州给过所,今至此市易18事了,欲往伊州市易,路由恐所在守捉不19练行由。谨连来文如前,请乞判命。谨牒。

如果仅仅作关文使用,那通关文牒的语言应该简明扼要,只需要写“西行求取真经”就可以了。石染典的过所上的过关原因写着“今至此市易事了,欲往伊州市易”,简单清楚,一看就懂。

那我们看看第二十九回里唐僧的通关文牒怎么写的:

牒云:“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这通行目的介绍得可太详细了,连泾河老龙被斩、唐太宗地府还*都写上了。要注意的是,这些文字都是唐太宗亲笔所写,第十二回里说:“太宗设朝,聚集文武,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

皇帝亲笔、用皇帝的印,这个规格实在太高,使他的通关文牒看起来不像是石染典所用的那种供边防查勘的过所,而像是大唐发出的国书。而与大唐皇帝地位对等、能在通关文牒上加盖印章的也就成了各国的皇帝,这就导致了在《西游记》中非常独特的一种情况:

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去国都。

唐僧经过十万八千里,但通关文牒上只有九国一郡一州一府,推算下来,每个国家都大得吓人。国都的位置不一定在西行路上,他不需要非到国都走一圈。但他为了在通关文牒上“倒换关文”,也就只好一家一家地走下去。而恰好呢,每个国都里都不太平,每个国都里都有妖怪……

总之,小说中的通关文牒是与唐僧的御弟身份配合使用的,它们共同为唐僧提供了面见诸国国王的依据,使师徒四人可以顺利插手到各国国事之中,成为一路所有国家的“拯救者”。如果不是这么奇特的通关文牒,《西游记》里的唐僧就走不了上层路线,小说也就提供不了普通民众最喜爱的国王、王子、公主的千奇百怪的故事。

(二)通关文牒:写着写着,就忘了

边境的关防人员其实无需知道那么多,文采斐然的通关文牒,摆明了是写给西行诸国的国王看的,相当于国书。朱紫国国王看了通关文牒之后就问:“法师,你那大唐,几朝君正?几辈臣贤?至于唐王,因甚作疾回生,着你远涉山川求经?”只有这些国王才有闲心去了解为什么遥远的大唐会派个御弟和尚过来。

关于这份通关文牒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它说观音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因此请玄奘法师询求经偈。唐僧路过九个国家,没有一个国王说:“这佛经是好东西啊,圣僧介意我国也派人同去经书吗?”佛经可以抄录,就算蓝本送回大唐,他们也可以尽量留一个抄本,顺路沾沾佛门的福泽。但这九个国家对如来的佛经毫无兴趣,可能他们西牛贺洲的人比较洒脱吧。

也许是这本小说的容量太大,写得太久,难免就有前后没照应好的地方。比如,通关文牒上的各国用印的数量对不上。

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唐太宗把通关文牒交给唐僧。唐僧回归大唐交还文牒时,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

那么,唐僧只去了这些国家吗?实际上,漏了两个国家的印。第一个是西番哈咇国印,唐僧在观音院说过:“出长安边界,有五千余里;过两界山,收了一个小徒,一路来,行过西番哈咇国,经两个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贵处。”可见他曾经路过西番哈咇国,然而通关文牒上没有加盖国印。

第二个是天竺国印,在天竺国都时,“国王看了,即用了印,押了花字,又取*金十锭,白金二十锭,聊达亲礼。”因此通关文牒上还应该有天竺国的印章,但最后交到唐太宗手上时,天竺国印却离奇地消失了。这是吴承恩遗漏或抄录的人不够用心。

其次,如果金平府用了印,那么和它规格相近的铜台府为何不用印?通关文牒是通行的证明,按说既然经过铜台府,通关文牒上就应该有铜台府之印,更何况唐僧一行人还是和铜台府刺史打了照面的,没有理由不顺便盖个印。

再次,狮驼国的国印是怎么盖上去的?唐僧等一行人在狮驼岭狮驼洞和三妖一番恶斗,最后三妖分别被普贤、文殊和如来收服了,但狮驼国应该是个妖国,它有什么国玺?它根本不需要国玺。狮驼岭的小妖对孙悟空说:“那厢有座城,唤做狮驼国。他五百年前吃了这城国王及文武官僚,满城大小男女也尽被他吃了干净,因此上夺了他的江山,如今尽是些妖怪。”孙悟空所见到的狮驼城景象是:

攒攒簇簇妖魔怪,四门都是狼精灵。斑斓老虎为都管,白面雄彪作总兵。丫叉角鹿传文引,伶俐狐狸当道行。千尺大蟒围城走,万丈长蛇占路程。楼下苍狼呼令使,台前花豹作人声。摇旗擂鼓皆妖怪,巡更坐铺尽山精。狡兔开门弄买卖,野猪挑担干营生。先年原是天朝国,如今翻作虎狼城。

狮驼国根本就不是个正经的人类国家,更不会有什么边防查验关文,妖怪们还做个国玺做什么?通关文牒上有狮驼国的印信,还真是个咄咄怪事。小说里只说狮驼国三妖被收服以后,“师徒们在那宫殿里寻了些米粮,安排些茶饭,饱吃一餐,收拾出城,找大路投西而去。”也许是找米的时候发现了哪个印,顺手盖上去了吧。

(三)西梁女王:没点心机,也成不了女王

最后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唐僧通关文牒上的内容,后来被改过了。

唐僧一路西行,所经过的国家大多因为妖怪作乱而不大正常。当他去王宫倒还关文时,这些国王往往只是随便一看,例行公事地用印、画押。仔仔细细读过通关文牒上内容的只有两个国王,一个是前文提到的朱紫国王,他关心的是唐王怎么就能“作疾回生”,大病痊愈,因为他自己也在大病之中;另一个则是西梁女国的国王——这真是有些奇怪,为什么西梁女国国王的态度这么认真呢?

西梁国女王从通关文牒上看出什么问题呢?她发现,文牒上没有唐僧三位弟子的名字。唐僧说“三个顽徒,不是我唐朝人物。”女王道:“既不是你唐朝人物,为何肯随你来?”唐僧一一解释皆是途中收得,故此未注法名在牒,女王就很主动、很负责地把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人名讳写在通关文牒后面,“却才取出御印,端端正正印了,又画个手字花押,传将下去”。

女王关心唐僧的三个徒弟怎么没有在通关文牒上留名,当然不是因为人、牒不符的警惕,而是有其他的目的。

早在没有见到唐僧之前,只是听驿丞上奏说“微臣在驿,接得东土大唐王御弟唐三藏,有三个徒弟,名唤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连马五口,欲上西天拜佛取经。”女王就满心欢喜,她说:

东土男人,乃唐朝御弟。我国中自混沌开辟之时,累代帝王,更不曾见个男人至此。幸今唐王御弟下降,想是天赐来的。寡人以一国之富,愿招御弟为王,我愿为后,与他阴阳配合,生子生孙,永传帝业。

仅仅听到“东土大唐王御弟”几个字,女王就已经把后面的情节都计划好了,不能不说女王的头脑实在很灵醒。她要把唐三藏留下来,从此西梁女国有她的一半也有唐三藏的一半。至于取经的事情,交给几个弟子吧!如果不在通关文牒上注明三位弟子的名字,那他们就没有资格顶替唐三藏继续取经之路,所以首先要在通关文牒上把“手续”给完成了——这就是女王仔仔细细查看通关文牒,并主动添上孙悟空等三个徒弟名字的真正原因。

至于女王在通关文牒上写了什么,在后面的第五十九回中有了交代,是借六耳猕猴之口念出来的:

自别大国以来,经度诸邦,中途收得大徒弟孙悟空行者,二徒弟猪悟能八戒,三徒弟沙悟净和尚。

这就是女王在通关文牒上加的内容,很简单,本来她也只是添注徒弟名字。不过我们却有一种很奇特的感受:似乎在取经路上真正把这个通关文牒当回事、甚至像孙悟空一样把通关文牒也当成“佛门至宝”的,只有这一路辛苦行来的师徒四人而已,其他的国王也就是内心毫无波澜地看看……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承恩为西游记里的通关文牒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