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我们经常发现,有时候孩子对于家长的关爱回应的会很强烈,但是有的时候却显得很冷淡,好像完全对于什么都不关心,无所谓的态度,在空闲时间也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而不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小兰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上学期间这位朋友也帮助了她很多,小兰知道这个朋友在她心中已经有了很重的地位,但是每每想到这一点小兰就会感觉自己内心很痛苦:她害怕这个朋友有一天会拥有除她以外的好朋友,到时候她就会被抛弃。
慢慢的这个朋友也感受到小兰的变化,主动的想要和小兰恢复以往亲近的关系,但是小兰还是感觉内心无法接受这个朋友将来有一天离她而去,所以小兰一直都在回避朋友的友好,想办法不让自己将来卷入痛苦中,慢慢的朋友也感受到小兰的冷淡,再也不愿意和她亲近,小兰这时又有些后悔。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回避型人格”,之后再对症下药
什么是“回避型人格”在孩子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对待感情的依恋和排斥都是源于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有自卑。所以面对感情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用回避的方式解决问题,保护自己,最终形成了这样的性格特点。
“回避型人格”孩子的特征
1.习惯性逃避问题,喜欢独处
在面对不熟悉的人时,他们往往是拒绝交流的,这也是他们最喜欢的解决方式,大部分回避型人格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产生的时候和真正的享受孤独是两种不同的情况,这些孩子更像是被孤独包围了。
享受孤独感的孩子,在内心中是知道和其他人如何相处的,也可以和他人相处的,只是这些孩子比较随意一些,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做。对于交友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只有他们认可的人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
而回避型人格的孩子,他们的孤独是苦涩的,他们不和人来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害怕、自卑,所以为了不受到伤害,他们选择用逃避来保护自己,这一种逃避更像是他们的“铠甲”。
2.自卑,玻璃心
有些孩子有一颗“玻璃心”,并且他们很难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缺乏安全感,总是觉得父母更加喜欢其他孩子,不喜欢自己。很多想法一旦产生就很难对父母的爱做出回应。
有些父母就觉得平时一件很不起眼的事情,孩子一遇到就会不停的哭,像一块玻璃一样易碎。和其他小朋友在玩耍的时候也会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伤心难过。因为这些孩子不懂的和其他人如何相处,所以一遇到不利的事情,他们就会选择把自己藏起来。
3.严重缺乏安全感
因为他们的极度不自信,所以很多时候他们都没有信心,总是处于恐惧和畏惧的心理当中,很难摆脱消极的心理状态,所以在这个时候,逃避是他们找到最好的方法。
回避型人格的孩子好像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不相信别人的爱是坚定的,不接受对方的好意,认为一切好意都是暂时的,一旦失去就会衍生:看,和我想的一样。对他人缺乏信任。
孩子为什么会形成“回避型人格”呢?
1.孩子的自我映像出现问题
客体关系心理学家肯伯格说:每一个人都会有三部分:自我映像,他人映像,情感色彩。
自我映像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
他人映像是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态度,他人的形象。
情感色彩指的是这个人经常能够体验过的情绪,比如欢喜,幸福,痛苦,沮丧,平静,郁闷等。
2.自我映像出现问题的三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母亲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员存在人格缺陷。
孩子在出生之后,母亲因为自己性格的原因不喜欢孩子,所以孩子在肚子饿的时候,想睡觉的时候,哭闹的时候,孩子的妈妈要么选择视而不见,要么选择粗暴的对待孩子。
当孩子慢慢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妈妈总是在一旁否定孩子“数学满分一百,你才考了这么一点儿”“你看看天天浪费了多少东西,就是不知道好好学习”“整天就知道跑出去玩,怎么不向那个谁学学别人的好”......
时间长了以后,孩子在心里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就是不好的”“我做什么都不行”“谁谁谁都比我好”......慢慢的他就会感觉生活很无趣,经常感觉很沮丧,长期处在焦虑当中。
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妈妈的人格缺陷影响了孩子不喜欢自己。
第二种原因:家庭经济条件或者是所处的大环境的问题。
母亲生完孩子之后,身边却没有人照顾,慢慢的母亲自己患上了产后忧郁症,或者妈妈拥有其他孩子,所以在孩子出生之后还要忙于照顾其他孩子,导致妈妈没有精力照顾小宝宝,所以在宝宝有需求想要表达的时候,却被妈妈忽视了。
这样的结果同样会造成孩子在心中会这样想“我就是不好的”“我做什么都不行”“谁谁谁都比我好”......这样的想法。
这样情况的原因是家庭环境不好,最后妈妈的状态也不好,最后导致孩子不喜欢自己。
第三种原因:妈妈或者是养育者比较粗心大意,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在出生之后,妈妈还是很疼爱孩子的,但是因为妈妈的粗线条,所以观察不到一些宝宝情绪上面的变化。
有时候孩子在学校遭遇了挫折之后,心中很痛苦,而妈妈并没有发现孩子的异常,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在心中产生“别人对我都不是善意的”“其他人都想伤害我”的想法。
PS:其中的“妈妈”并不是特指妈妈这一个个体,而是指代所有照顾孩子的照顾者,例如:爸爸、奶奶、外婆、爷爷等等。
霍桑效应和孩子的“回避型人格”有什么关系呢?
霍桑效应:当自己过他人受到公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