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这里是壹脑云读书圈,我是卡卡~
爱情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是被人拿出来讨论。有的人读懂了爱情的含义,而有的人,倾尽一生都在找寻答案。正在读文章的你,觉得什么是爱情呢?
01
关于爱情
关于爱情,神经科学有个说法,“肾上腺素决定出不出手,多巴胺决定天长地久,5-羟色胺(又叫血清素)决定谁先开口,端粒酶决定谁会先走”。
这句话比较片面,但它提到了几个关键点。
第一句话其实应该说“去甲肾上腺素决定出不出手”。
去甲肾上腺素就是一种神经递质。而“去甲肾上腺素决定出不出手”,是指去甲肾上腺素和冲动、觉醒有关。无论是情绪唤起还是性唤起,都和喜欢上一个人时那种情绪冲动有关。
遇到喜欢的人,你会难以抑制地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脸红,这都是去甲肾上腺素的杰作。
第二句话“多巴胺决定天长地久”。
热恋时,大脑中多巴胺含量的确会偏高,多巴胺的含量变化可能会让你大脑原本的动机和奖赏机制产生变化。
不能否认,有些感情——至少是对某些人来说——如*品一般,即使你知道这是不健康的、不好的关系,也无法抑制地想要和他在一起。
但爱和多巴胺并非因果关系,所以打着“只有热恋时才有多巴胺,而多巴胺只能维持三个月”的旗号来解释自己没感觉的都是没文化的渣男渣女。
第三句话“5-羟色胺决定谁先开口”。
“5-羟色胺”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神经递质,也叫“血清素”。血清素有让人冷静、放松的效果,在热恋状态下,大脑中血清素含量较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热恋时会感觉完全失去了保持理性和冷静下来的能力,甚至会感到焦虑。
第四句话“端粒酶决定谁会先走”。
这句话其实和爱情并无直接关系,它指的是端粒酶决定了人的生命长度。它被认为和人体的衰老以及癌症肿瘤疾病的发展相关,所以才有“端粒酶决定谁会先走”这一说法。
图片来源:网络
02
爱情状态美国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HelenFisher)曾提出,爱情主要有三种状态:情欲、吸引和依附。
前面说的三种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其实都和“吸引”这一状态相关。
除此之外,“情欲”与睾酮、雌激素有关,而“依附”则由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调节。其中催产素特别有趣,正如它的名字所言,它的一大功能是催产催乳,刺激子宫肌肉,收缩子宫促进分娩。
它还和性高潮有关,能增加夫妻之间的安全感,增加情侣之间的依恋感。若非说要有一种爱情激素,可能催产素是最佳候选。
更多关于恋爱,甚至上瘾、欲望、快乐、记忆等内容的问题,相信你看完赵思家的新作《大脑通信员:认识你的神经递质》后,你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
03
精彩摘要作为一名神经学专家,赵思家好几次都被问到:“你们学神经科学的,还能相信真爱吗?”潜台词大概是,在神经学专家眼里,是不是爱情就是化学作用?如果是,那岂不是很无趣,他们还能珍视爱情的每个瞬间吗?
在《大脑通信员》这本书中,赵思家针对这一问题,聊了她的想法。
“为什么爱情不一定是快乐的呢?”
暗恋过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感觉:暗恋太难了,这世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两情相悦。如果能够相爱,那一定会非常幸福和甜蜜。后来才意识到,原来相爱并不一定就快乐。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从通俗小说到严肃文学都有涉及,却从未有过明确的答案。似乎正因为爱情本身就是这样,没有答案,才让爱情中的痛苦变得特别迷人。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要有爱情呢?人类既然可以从交配过程中获得快感,为什么还需要爱情这种可能会带来痛苦的认知功能呢?
但如果学了神经科学,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因为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在大脑里,爱情和快乐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即使非要说是这些神经递质和激素形成了爱情,那它们也不会是快乐的本质,也不会是幸福的本质。所以相爱却不快乐,这并不矛盾。
图片来源:网络
“让人冲昏头脑的爱情就不是好的爱情吗?”
很多人很讨厌自己在恋爱时不冷静、患得患失、焦虑、眼里只看得到对方的状态,甚至因此对谈恋爱这件事情非常抵触。但一旦你了解了这些神经递质对大脑的影响后,你将意识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既然爱情只是化学反应,那还能相信爱情吗?”
针对这一问题,赵思家觉得不仅爱情是化学作用,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化学和物理作用罢了。甚至自己的存在也只是天灵盖里那坨粉色的大脑里近千亿的神经细胞共同谱写出来的乐曲而已。
因此,当你了解到神经递质的复杂性,就会意识到爱情如烟花般难以控制、转瞬即逝,而且每时每刻都有它的独特性。
图片来源:网络
文案丨出版社(有删减)
排版丨卡卡
校对丨明明喵君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