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孩子学习总半途而废,原因在于半途效应
TUhjnbcbe - 2023/6/5 21:25:00
哪里白癜风好治 http://www.victroncapital.com/

在家长心理普遍认为,为了让孩子以后能有一技之长和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压力都会报名兴趣班,一般情况会报两-三个兴趣班,有的家长甚至报上五、六个,可对于孩子来讲几乎很少有坚持下来的。

有些家长说,“给孩子报的兴趣都是他喜欢、愿意的啊。怎么结果还是这样。”

孩子对自己不了解的事都有很高的兴趣,看到别人敲架子鼓自己也想学,看到别人打冰球自己也要报名,一开始的时候都是情绪高涨、激情满满,可是学了几次之后开始偷懒、拖延,最后以各种理由放弃了。

不仅是兴趣班在很方面都存在着这种现象,原来目标明确,可做着做着就突然懈怠了,渐渐失去了最开始制定的目标,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原因在于这些孩子都陷入了“半途效应“的怪圈。

从心理学解释什么是”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目标激励的情况过程中,进行一半的时候由于心理因素或者外界因素放弃之前的努力,从而对整个过程形成了一个负面的影响。

从古至今大量事实证明,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半途而废的情况多发生在事件中期,这可以表明在这个阶段是极为敏感与脆弱的区域。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简单明了地形容出”半途效应“,而这个成语还有一个知名的历史典故。

在战国时期,魏国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个非常贤慧的女子。有一年,乐羊子离家去拜师求学,一天他的妻子突然看到乐羊子回到家中以为他学业完成,可乐羊子却说是因为想念妻子所以回家看看。

乐羊子的妻子听到后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好的布都剪坏了并说,”这些布是长期积累而成,现在剪掉等于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时间,你读书求学和我纺线织布不正是一个道理吗。“

乐羊子听后很是感动立刻离开家继续求学。

这个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恰恰反映出现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同时也看到了作为父母存在的问题。

造成”半途效应“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情绪与动力逐渐消退,情绪上出现怠慢、动力上几乎为零,孩子常常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想去说服家长和自己让这个学习中止。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想法呢?原因分别来自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薄弱的意志力每个孩子的意志力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专注度高、意志力强,不容易被外界打扰,所以做事、学习很有长性,能够坚持下来。而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外界有一点动静就会被影响,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形成半途效应。

曾经倍受大家喜爱的电视连续剧《许三多》中的主角许三多就是意志力坚强的典型代表,他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力,这一点正是孩子们应该去学习的。

越是意志力差的时候也正是培养、增强的时候,只要一步一步坚持下去意志力自然就会变强。

客观因素:目标制定有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都会帮助去制定学习目标,但是,目标制定的不符合实际就会导致执行过程出现问题。

如果目标制定的太低,孩子就会觉得没有挑战感觉无趣,对目标产生不屑的情绪,或者觉得目标过于简单完全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完成,这样的话,不仅达不到学习的真正目的,也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

如果目标制定的太高,虽然开始的时候孩子在激励的情况下努力学习,但虽然难度增加、激励下降,困难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最终导致自我放弃。

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因素其结果都是导致过程中止,这就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克服主观因素、调整客观因素,正确方法通过正确的执行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父母通过三招帮助孩子远离”半途效应“

要想让孩子克服”半途效应“父母的帮助不可缺少,只会说教或者指责的家长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所以,父母首先要明白”半途效应“的根本原因并找到合理方法才能达到目标。

1.切勿好高骛远,目标制定要实际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目标远大,但是这并非就是一件好事,没有可执行性的目标就是空想、就是空中楼阁,没有人能真正坚持下去,所以,父母在帮孩子订目标时好高骛远是大忌。

制定目标时需要与孩子一样完成,并且还要制定达成目标的计划,在大目标里要有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并且这些小目标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完成的。

与孩子一起制定的原因在于,加强孩子对目标的认同感,避免产生大家长作风,让孩子有了抵触心理。制定的过程也是孩子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对自己现有阶段的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知,这样在以后的执行中才有针对性。

一个个小目标连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大目标,这样孩子在完成计划的同时不断增加成就感,孩子不会质疑目标的合理性也就不容易找理由放弃。

2.意志力的磨练需要从小事开始

意志力可能是孩子最大的”敌人“,要想打败这个敌人就需要从每一件小事开始,一件事不停地做就会形成习惯,习惯坚持久了就变成了毅力。

当然,过于极端的方式并不可取。曾经一位国外的父亲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让孩子在冬天光着身上站在室外,这种方式看似是在磨练孩子,其实很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所以,不建议家长模仿。

意志力的磨练需要从最简单的小事开始,比如每天按时吃饭睡觉、每天只记一个单词、只练一个字,无论是不是假期都要完成,当这些小事变成习惯的时候,意志力也就会逐渐增加。

有些孩子本身自己就会有一些小习惯,比如喜欢看书,那父母就帮助孩子保持这种习惯,每天看一个小时就可以,并不是说一次要看很长时间,只要每天都能坚持看就能达到效果。

孩子在小事上磨练出来的结果就会逐渐应用到生活、学习中,在孩子的意识中就会觉得,其实坚持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小事不重要、无足轻重、可做可不做或者不让孩子做,如果小事都做不好、都坚持不下来,那么何谈长远的大目标呢。

3.及时鼓励与奖励是保持动力的源泉

鼓励与奖励对所有父母来讲都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当然,这个前提是一定要真诚与诚信。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疲惫,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这说明之前的激励作用已经开始消退,很快就会失去作用了。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奖励,让孩子重新产生动力,更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那是不是简单鼓励一下就有用了呢?肯定没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觉得我鼓励孩子了,还给奖励怎么没用呢。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现在的心理状态调整方式,不能随随便便一说就以为有效果。这时候应该先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为什么会产生疲惫的状态,然后再对症下药。

这个谈话的过程本身就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对自己的关心,在这个前提下谈话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我们都知道学习的过程非常辛苦,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疲惫是很正常的事,父母不要因为这点而对责怪孩子,就像我们在进行马拉松比赛一样,开始的时候劲头十足、马力强劲,可跑到中途的时候就会感觉腿越来越沉,像灌了铅一样,可只要熬过这个阶段、熬过疲惫点我们就又会觉得充满信心与力量。

所以,父母不要一味的给孩子报班,强压孩子学习,理解”半途效应“并克服它,学习的效果与目标就一定可以达到。

Happy爸爸,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分享育儿经验、诠释育儿体验。(原创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学习总半途而废,原因在于半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