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书法启蒙这样教学行吗
TUhjnbcbe - 2023/5/28 21:10:00

教孩子学习写字,不同于其它学科,单纯的理论讲解孩子听起来会感觉没意思,孩子的天性爱玩,如何变得好玩有趣才是书法启蒙教学的终极目标。

中国文字来源于大自然和生活,且源远流长,远在先秦时代就孕育着书法之美。从甲骨文到金文尽管有许多不一样。然而,从文字的进化程度来看,相比而言,甲骨文象形的味道更重,字形较为繁琐复杂,而金文在甲骨文原始图画的基础上的进化则变得简单规范,灵活俏皮的同时,更加容易书写记录和易于识别,书法发展到方正的楷书就变得更加灵动妍美。

说了这么些书法的演变,是想表达一个目的,我们讲书法不要板起面孔一本正经。既然古之先贤能把一个“羊”字,一个“雨”字等等,形象生动并直观的表现出来,尽管你不认识,你也能明白这就是个羊,这就是下的雨。为何我们今天讲书法不能把这些精髓的书法文化赋予给它更为容易识别和有趣的认知呢?老师讲起来绘声绘色,也可以动作适当夸张点来讲。讲解一个字的同时,植入一个有趣的故事,例如讲解“门”字,可以让孩子描述门字的形状等,这样孩子才会感觉有趣好玩,也加深了孩子的认识度。

以愚之见,如能把永字八法的每个笔画形象生动的以故事的形式讲解出来,则更能加深初学者印象并能培养其兴趣。永字八法(见图)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ti)(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啄不可缓,缓则失势。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

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

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挺拔、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只有让孩子对学习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由被动到主动。

幼儿教学,一般5岁大的孩子课堂注意力在15分钟左右(当然不太主张孩子过早的学习书法)。就是小学生学习的课堂时间,我们一定要把课讲的最精彩的部分掌控在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范围内。怎么才算合格的书法启蒙老师?其实就两句话。我认为比较棒的书法启蒙老师,他究竟棒在哪儿啊!就是能把单调乏味的书写过程变得兴趣盎然!无论任何事你只要做到学习起来丰富多彩,学得才快,才更有意义。我们把一个字或者一个笔画植入故事后通过讲故事和精彩的表演使孩子觉得好玩儿,不管大人还是孩子你只要弄得有趣就会受欢迎大家愿意跟着你学习!第二就是通过学习较为优秀的孩子的书写的精彩展示,从而激励更多孩子跃跃欲试的冲动。不过这还不算什么,通过学习书法,增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即便是孩子到了小学、初中……乃至一生都收益无穷,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通过我们对孩子的训练让孩子更加自信和具有不折不挠之韧劲。

由于本人寡知浅见,斧正为盼!

羲之法帖局部临帖*庭经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法启蒙这样教学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