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泰顺县瑞昌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南方小村,但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却因为一头猪而名扬千里。
年,央视一部纪录片《猪王传奇》,让这只猪走进了大众得视野。这只小猪仔吃得上鹿茸人参,喝的上酒水饮料,不过4年便从四五十斤迅速长成重达斤的“猪王”。但却躲过4次屠刀,最终遁入佛门寿终正寝。
那么,这只猪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特殊的故事?
提到猪这一个动物,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懒惰,丑陋,好吃懒做。可作为与中国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个家禽,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在古代,猪便成为人们祭祀时太庙里的神物,受人尊重。而在现在,猪化身为家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甚至有可能成为人们的好朋友。
年,瑞昌村有一位名叫高声托的老人从集市上买回来了一只体重大约四十五公斤的小猪崽。这原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可这一只小猪崽似乎十分通人性,对高声托十分依赖,经常陪伴在他的身边。高声托一生未娶,无儿无女,有了这样一只像孩子一样的小猪崽,高声托喜悦万分。
平常人家给猪吃的都是米糠、饲料等等,最多也就是家里的剩饭剩菜。可高声托却不一样。高声托养的这只小猪崽平时的伙食都是鹿茸、人参等等名贵的药材,只要高声托自己喝酒,小猪崽必定也会喝到一大碗白酒。等待正餐完毕,高声托还会给小猪崽喂上苹果、梨子、香蕉等等水果当作“餐后甜点”,这种伙食水平别说是猪了,就连大部分人的伙食都比不上高声托养猪的伙食水平。
更有趣的是,高声托平时都是孤身一人居住在村里的房子里面,等有了这只小猪崽之后,高声托并没有让它住在猪圈里,而是让它跟自己一起睡到了家里的床上,从此以后高声托日常的生活起居都有小猪崽陪伴,逐渐体会到了生活的快乐。由此可见,高声托的的确确是把这只小猪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了。许多人对此都表示难以理解,但是对高声托来说,这么多年自己都是孤苦伶仃,好不容易有一个伙伴来陪同自己,为他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光彩,他自然是要好好对待这一只小猪崽了。
就这样,小猪崽在高声托的悉心照料之下慢慢长大,一晃眼就长到了三百斤。可随着小猪崽的体重不断增长,它的食量也变得越来越大,这就给高声托带来了一些麻烦。起初小猪崽只能吃得下一点点东西,可现在这点东西只能算杯水车薪。渐渐的,高声托不忍心让小猪崽饿肚子,便把自己的伙食都分给了它,经常出现自己有一餐没一餐,饿肚子也是常有的事情了。
在这种情况下,高声托只能跑去村子里的小卖部赊账,跟邻里街坊们借点粮食来充饥。起初啊,大家伙都很乐意来帮助高声托,可时间一久,大家都发现了,这个高声托只是一个劲的来借,却没有一次是来还的。渐渐地,没有人愿意借粮食给高声托了。
这件事情引起了高声托的侄子高亦干的注意。高声托没有自己的儿子,所以经常去照顾自己的小侄子。等侄子长大了,也懂得去孝敬待自己好的叔叔。高亦干经常来高声托的家里探望,看见自己叔叔的精神状态不好,便询问他是怎么回事,可高声托就是支支吾吾不肯说。在高亦干的追问之下,高声托终于说出了自己口粮都喂给小猪崽吃了的事情。高亦干听完,又恼怒又无奈,只能劝叔叔赶紧把这只猪给卖掉。
高亦干劝说高声托:“这只猪长得越来越胖,一看就是一个无底洞,他都把你的饭吃光了,那你该吃什么?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这只猪买了会有不少钱,拿钱买来的粮食能够让你吃上好一阵子了。”在农村里,养猪的目的都是用来卖的,多少户人家靠养猪为生,这个道理高声托也不是不懂。可高声托还是万般的不愿意。在高亦干的一次一次劝说下,高声托终于是松了口,答应把猪卖掉了。
高亦干听叔叔终于答应卖猪,喜出望外,立刻去联系了村里的屠夫。第二天,屠夫便来到了高声托家里。高声托眼看着自己养大的猪在屠夫的手底下惨叫挣扎,于心不忍,立马上前阻止了。猪看向高声托的眼里都满含泪水,高声托和它对视了之后就软了心,夺下了屠夫手上的屠刀,放了狠话说以后没有人可以杀了自己家的猪。
周围围观的村民都自讨没趣,可高亦干却不肯干了。高声托欠了这么多的债务,高亦干叫屠夫来的前一天刚挨家挨户地去说过,只要明天高声托把自己家的那头猪给卖了,绝对能还的上大伙的钱。这下可好,非但没有解决高声托食不果腹的难题,还让自己的颜面扫了地,在大家伙的心里留下了一个说话不算话的形象。高亦干一向看重面子,这下被高声托弄得生了气,好长一段时间都没跟高声托来往。
转眼间就到了年,当时那一只白白胖胖的四十五公斤的小猪崽,转眼间已经长成了一头八百多斤的大猪。这可以算得上是非常稀奇了,因为在平常的农村里,大部分的家养猪在一岁多的时候就会被宰掉,因为一岁多的猪正值壮年,肉质鲜美,又没有什么严重的疾病,最适合宰杀。而高声托家里的这一头猪已经长到了两岁多,即将迈入老年时期,眼看着这头猪行动开始迟缓,侄子高亦干又开始着急了。这头猪老了之后不好卖,这是一个小问题,要是这头猪年纪大了免疫力下降,到后面染上了什么病,传染给了同样免疫力低下的老人高声托,这可就是个大问题了。再说,高声托年事已高,万一这头猪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高亦干心里也怕老人受不住打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高亦干觉得,长痛不如短痛,现在劝叔叔把猪卖掉,免得今后夜长梦多。
经过了上一次卖猪失败的事情之后,高亦干吸取了教训,自己家叔叔是吃硬不吃软,一定要用一个狠一点的办法来逼高声托把住买了。于是高亦干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来到高声托家里找到他,编造了一个谎言:“村委会那边已经知道这头猪体重太大,加上这猪年纪也大了,要是染了什么病,会给村子里带来不小麻烦。村*府那边通知,要是你不把这头猪杀了,那每个月的八十块钱补贴就不会给你了。”
高声托这种情况是可以在*府那边申请老人补助的。虽然一个月只要八十块钱,但对于一个孤寡老人来说,足以维持生活里的大部分开销了。要是没有这八十块钱,无疑就是把高声托逼上了死路,让他现下原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听了侄子这一番话,高声托就算再不情愿,也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高声托立马托关系找到了一个愿意买下两岁的猪的一位屠夫。这会儿,屠夫听说事情已经谈妥了,便上门来,要把高声托家里的这一头猪给拉走。高声托站在一旁,看自己的心肝宝贝被屠夫五花大绑,歇斯底里地惨叫,又开始于心不忍。他开始让屠夫给猪松绑,说自己不卖了,但高亦干早已经料到了叔叔又会心软,当即就让屠夫带着猪赶紧走。高声托这下不干了,他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前去,一下扑在了猪的身上,怎么也不让屠夫把住带走。屠夫不知所措,只能把猪松绑了让高声托带回去。第二次卖猪也失败了。
转眼间又过去了一年这头猪的体重依旧在飞窜,瞬间就长到了两千多斤。现在这头猪不仅食量大,连行走都成了问题。因为体重太大,站起来只能打晃,猪干脆就躺在了猪圈里,一躺就是一整天。这下,高声托家里有一只两千斤的大猪的这件事情很快就传遍了挨家挨户。大家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重的猪,纷纷都来到高声托家里观看这只“猪王”,甚至其他村子的村民都来到了高声托家里和猪王合照。一时间,这只两千斤的大猪便被冠上了“猪王”的名声,一炮而红。
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人找到了高亦干,声称自己是百家宴的管理人,正需要一只大猪来献祭。百家宴是泰顺县的一个传统,每一年的正月十五,都要在泰顺县三魁镇和西旸镇摆上上千桌的酒席,邀请附近的村民和游客前来聚会。管理人还对高亦干说,愿意出价一万元来购买这一只猪。高亦干因此喜出望外,这只巨大的老猪居然还能卖出一万元的价格,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于是高亦干便又开始劝说叔叔高声托,可不出所料,高声托依旧不愿意卖掉这头猪。高亦干对高声托说:“要是这头猪还买不掉,到时候天气一热,猪肯定撑不过去,到时候可就一分钱都没有了。”可高声托说什么都不愿意松口,高亦干又因为这件事情跟叔叔大吵了一架。
高声托接连好几天都没有搭理高亦干,反倒是一个人坐到村子的河边若有所思。就这样坐了好几天,高亦干心里还是于心不忍,决定不再劝叔叔卖掉猪王了。可谁知,高声托又找到了高亦干,只说了一个字:“卖。”
这回轮到高亦干愣住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如此倔强的高声托同意卖猪?高亦干问了高声托,这才大吃一惊。
高亦干的儿子刚考上大学,可高昂的学费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更添压力。高声托对高亦干说:“平时你照顾的我多了,我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孙子没书读。卖了猪的钱,就拿来供孙子读书吧。”
高亦干听了这一番话,心里顿时不是滋味。想到猪王对叔叔的意义非同寻常,自己又劝了这么多次叔叔让他卖猪,无疑是一次次的逼他。可叔叔这一次一看就是下定决心了,而且这猪王也年事已高,高亦干也点了点头,终于把猪卖掉了。
这一头两千多斤的猪终于要被卖掉了,村里村外的人都跑来围观。十个年轻的壮汉勉强才能把猪王给抬上车,大家伙都争相跑出去观看,热闹的像是过年了一般。只有高声托默默地也爬上了车,坐在猪王边上掉眼泪。
等百家宴开完了之后,高声托好几天都*不守舍。可这一天,突然有人来通知高声托:猪王没有被杀。
原来,在百家宴开席的时候,这一只膘肥体壮的大猪被搬上了祭祀台。正当大伙磨刀霍霍之时,突然有一位老人叫停了。这位老人德高望重,他对大伙说,很少见有猪可以活到这个年岁,还有这么大的体重,杀了只怕会有所晦气,不如将他送去佛门,放它一条生路。大家伙思索一番,觉得不无道理,便让全镇的人开始集资,将猪送去了山上的莲峰禅寺去“出家”了。
高声托听闻自己一手带大的猪王非但没有死,反倒被送到了更好的地方,还有专人照料,这才松了一口气,放宽了心。
进了莲峰禅寺,住持听说这只猪都被称作猪王,于是便给它封了一个法号叫做“珠王”,每天与僧人们一起坐禅吃斋,还有专门的和尚去照顾它。消息一出,举国轰动,更有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一睹猪王的真容。因此,寺庙里的香火也更加兴旺,更逢猪年,许多人都来参拜猪王,场面热闹非凡,更是有央视的媒体专门来采访高声托,做了一期名为《猪王传奇》的纪录片。
可是,因为猪王出了名,对它不怀好意的人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其中就有一位来自绍兴的书画艺术家楚歌。楚歌对诗画痴迷到近乎癫狂的成度,一听说在莲峰禅寺有一只体型庞大的猪,便千里迢迢地赶来,说愿意出五万元卖下猪王。僧人们打听之后才得知,楚歌原来是想要复原吴道子的名画《八十七神仙卷》。这张画对于画家用纸的水平要求十分高,既然想要复原,就必须要做到每一个细节都拿捏的万变不离其宗。于是,楚歌便来到了位于广州的莲峰禅寺,意图用高价来购买这一只猪王。猪王白嫩细致的皮毛正好可以供他剥下来,制成上等的猪皮纸张。
即使楚歌是书画名家,即使他开出的条件如此诱人,可僧人们还是没有同意他的请求,村民们也都不想把猪王卖给他。猪王给村子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无奈,楚歌只能悻悻而归,猪王因此也躲过了四次屠刀。
可就算猪王再幸运,也终将会走到最后一步。尽管猪王被和尚悉心照料,但是他的体型实在是太过于庞大,沉重的躯干对于它的骨骼还有血管是一种极其大的负担。再加上猪王本身年事已高,它的身体每况愈下,最后在年离开了人世。
猪王的故事教会了村民道理——万物皆有灵。村民也希望天底下的所有人都可以善待动物,保护动物。因此,莲峰禅寺的僧人们自己组织集资,在寺庙之中修筑了一个一比一还原的猪王铜像,供人们祭拜、祭祀。猪王的辉煌虽然落幕,但它带给人们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