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梁启超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
TUhjnbcbe - 2023/5/20 10:37:00
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2/6205102.html

你可能经常在新闻里面听到某某非洲东海岸的村子里生活着自称“中国人”“中国人后裔”的人群,但皮肤颜色却远远比我黝黑的非洲兄弟。如果没有撒谎,如果这源于世代相传的家族秘密、老人口授,那么他们身上流淌着的“中国血”很有可能和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位“航海家”形成连结。——梁启超曾经这样盛赞明代航海家郑和:“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可能只有后来者哥伦布、麦哲伦等勉强可以站在一起。

在今天的东南亚海岸线沿岸,特别是马六甲海峡沿岸地区,那些他曾经航行过的地方,至于今,仍流传着他的传说,还有许许多多名字叫作三宝寺、三宝井、三宝山这样的遗址。在中国,毫无疑问他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航海家和民族英雄。他的影响延续至今且必将恒久流传:郑和下西洋的起航日7月11日,被定为“中国航海日”,以此纪念他为中国航海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

因为史料缺乏,除确定郑和死于第七次,也就是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关于其陵墓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尸体被带回国内,埋葬在南京。这个说法,我倒是眼见为实可以作证。南京城南郊区江宁县域内有一座著名的牛首山,半山腰处有一座陵墓,文字言明此为“郑和墓”,但是陵墓边上的景区设置的指示牌,提到“此为衣冠冢”。想必文物部门判断或为真实墓葬或为衣冠冢都会依据文献、资料及设备探测给出科学结论。如果您有机会前往南京牛首山游玩,不要忘记祭拜一下我国古代这位伟大的航海家。第二种说法,郑和因病死于第七次下西洋的回航途中,就地埋葬异国他乡。

好端端地怎么就成了“太监”?

这个成因与他的家世脱不了干系。郑和家族是穆斯林,其远祖来自今天的中东地区,逐渐在云南定居下来,传到了郑和祖父、父亲这两代都在元朝的云南地方*府当官。作为穆斯林的义务,他的父亲曾经跋山涉水远航至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所以拥有了“哈只”的称号,被尊称为马哈只。马和,出生、生活在今天的昆明,可见郑和小时候的汉名唤作“马和”,我猜想这个“马”,极大可能取自“穆罕默德”的汉语首字“穆”的同音汉字。就如同,我们目前很多回民朋友姓马的非常多。因为出生在官宦家庭的缘故,马和过着衣食无忧,受到良好教育的童年时光。

人生命运在他的十岁时发生了颠覆性改变。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仍旧马不停蹄地进行全部国土的后续统一战争,一是反元的各地割据势力,还有就是尚在残元统治下的地区,当时的云南仍在元廷的控制之下。洪武十三年,即年,大明将领傅友德、蓝玉奉命进攻云南的元*,解放云南。彼时的兵荒马乱之中,少年马和不幸成为俘虏,被带回南京,受了宫刑,成了一位太监。

对于任何常人此为不幸。但如果从上帝视角,结合他此后人生经历和人生成就,命运选择让他和燕王朱棣际遇,从此人世间没有了小太监马和,恰好出了个航海家“郑和”。

小太监马和被分派到北平燕王府当差,由于长相英俊、反应机敏、办事利落因为很快地就得到了朱棣的认可。朱棣还为他安排了专门的教育和培训课程,此时的“马和”同学聪明伶俐且有良好的受教育基础,加之十分用功,很快就在燕王府中崭露头角。

我们都知道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推手和第一大谋臣名叫姚广孝,人称“妖僧”,亦僧亦道,本事极大,学问极高,野心极大——还在南京时,他就悄悄对朱棣说,“王爷当重用我。我可以送王爷一顶白帽子”。王字上加白字,皇。这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示,是怂恿,挑唆燕王造反,只不过当时朱元璋还活着,时机不成熟。可以说没有姚广孝,朱棣抢不下来侄子的江山。这么一个人,对马和也很好,看他很有佛缘、慧根,面对这个穆斯林子弟,时常亲授佛法,讲解佛经要义。所以,我们知道郑和天然的对于伊斯兰教及穆斯林相关知识都非常熟悉,这也是他能够很好地与航线各处穆斯林国家和居民友好沟通和相处,也曾利用下西洋的机会去麦加朝觐,履行自我的教徒义务;另一方面,姚广孝师傅领进门,他终生也对佛学深感兴趣,并时时加以学习、领悟。他能够成就大事,可能也和他这样知识涉猎广泛,参透悟透很多道理,获得智慧息息相关。

马和何时改作“郑和”?

“靖难之役”甫开始,燕王朱棣兵力单薄,面对多则十倍少则亦数倍之明*,屡屡*事行动成功率并不高。马和跟随在朱棣左右征战,最重大的功绩发生在郑村坝之战,因为献出妙计,使得战局逆转,立下功勋。自此,朱棣更是将他视为心腹。朱棣登基后,马和被任命为四品内官监太监,又赐其姓“郑”,马和自此更名“郑和”。

郑村坝,就是现在北京市东北方向的东坝地区,现在第四使馆区的所在地,直线距离当时的北平城大约20公里。由此可见,燕王朱棣誓师起兵,战线基本上就在北平城的城墙下的周延,他的成功也是建立在从城墙外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真的是白骨铸就、热血浸染出了一条通往奉天殿宝座之路,一刀一枪打下自己的江山社稷。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嘉靖改其庙号为“成祖”,意为朱棣虽也是朱元璋的儿子,也姓朱,但他通过自己努力打下朱元璋四子一系的万世基业,如同王朝再造之始祖,可称“祖”,称“太宗”不匹配其超凡入圣文治武功。最初,朱棣死后群臣们给朱棣的庙号是“太宗”,应当说如果朱棣地下有知必是啧啧满意的,其父称“太祖”,他为“太宗”,合起来就是朱家大明的“祖宗”,也隐去了他的皇位实际是从侄子手上抢过来的事实。

皇帝命他下西洋

从燕王府,到郑村坝,紧紧跟随“靖难之役”,再到永乐新朝,历经十多年,朱棣对郑和的信赖与日俱增,将包含*队和工作人员共计两万八千人的庞大舰队交给他统领,离开最高领导信任,那是万万做不到。

下西洋,因为这是承担“外交”功能之一宣扬国威的国家工程的缘故,任命郑和作为下西洋的大统领还有一个他个人突出的优势:形象好,气质佳。

据郑和同时代的袁忠彻所著的《古今识鉴》一书卷八中记载:“内侍郑和即三保也,云南人,身长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怎么样?这个形象代表大明王朝,没毛病吧!

站立船头,仰望,是无垠的星辰大海,远望,是无尽的万里波涛。初次下西洋的郑和只有三十五岁,作为船队总指挥,两百艘巨船需要调度,还有两万多人需要差遣。而且船队一去一回通常一两年的时间。统领二百余艘各类船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即使对于富有经验的老船长来说,都是个巨大的考验。从七次成功下西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郑和高超的管理能力。

如果大明延续了下西洋

当郑和死在了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此后,大明下西洋的工程就戛然而止。

历史不能假设,这是公论,毕竟都是已完成时,至少在经典物理理论束缚下的地球上,时间不可逆。基于此,我们改变不了历史,但我们可以从娱乐精神,从吸收历史经验的角度来假设一下历史,历史走向会不会由此改换轨迹?

第七次下西洋后的六十多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发现了加勒比海群岛还有北美大陆;一百多年后,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如果我们假设大明的下西洋工程持续进行,很有可能在海上遭遇来自欧洲疯狂于“大航海时代”的各色船舰或舰队,第一,如果发生武力冲突、殖民与反殖民等,大明的超级舰队一定会碾压所有西方舰队,东亚、南亚、东非、中东就不会变为殖民地;第二种可能性,大明从接触中了解了世界,重新认识地球,改变观念,更早地、主动地学习、交流,与西欧同步进入工业革命,与西欧列强竞争全世界,就会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至今,就不会有晚晴被船坚炮利的列强逐个撞破大门,就不会屡屡割地赔款……

今天,我们再次驶向无涯的“蓝海”,参与到全球竞争当中,绝对是好事。清国闭关锁国直接导致固步自封,别人在跑,我们选择蹲下,差距由此越拉越大。假设郑和下西洋后下西洋持续运作,那么……,通过上面的分析,你不难得出自己的答案。

欢迎评论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梁启超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