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写字的人有些时刻,就像朗朗晴空
TUhjnbcbe - 2023/5/15 9:11:00

关于“写字的人”:这个项目记录的是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活在当下,有不同的年纪,不同的职业,面容各异,摩登而忙碌。

但他们有同一个生活习惯,写毛笔字。在身外事团团包裹,更不必再亲手提笔的现在,有许多人为这件看似无用的事,持续地付出了时间和专注,也因此受益。

所以邀约他们来聊聊这一切:

我们这么忙,为什么要写字?

ISSUE47

金力维

她的职业:文娱记者

写字时间:三年

她的老师:林曦

她的学堂:暄桐教室

《武人琴音》里有一句话

朗朗晴空,偶尔一现

我觉得写字就是这样

01.

您是做什么的?

我现在正休着产假,刚生完第二个小孩。

我的职业是一名文娱记者,在《北京晚报》工作。

这份报纸比较老了,是建国后北京发行的第二份报纸。我是北京人,所以对这个报纸感情很深。小时候每到下午四五点钟,街头就会有“晚报——晚报——”的吆喝声。

我年去的时候,报社还没有娱乐新闻版块,还叫文化新闻,所有和文化相关的领域,都在这个范围。当时因为我年纪还小,就被分到了最年轻的电视版块。

△去年《舌尖上的中国》的发布会上,厨师专门给记者做了菜,金力维说吃到的时候真的好开心啊

02.

那是怎么开始写字的呢?

我是人生走到比较艰难的时候,开始学写字的。

那时刚生完老大,家里每天都闹腾,小孩大人乱作一团。产后情绪也容易不好,心里毛毛躁躁的,什么事都做不下去。可能在别人看来没有什么,很多艰辛都在心里。

就是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我看了梁冬和老师的一个对谈节目。记得老师在上面说的很多话,都能听得进去,当时觉得很相印,然后心里慢慢能静下来了。而且老师的衣服真好看啊,用传统的画谱做成衣服,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但很漂亮,我立马买了一件,那是我在山林曦照买的第一件衣服,粉色的,穿上觉得原来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

好看的粉色衣服

△梁冬和林曦老师的对谈节目,《国学堂》

后来大概过了一个月,正好暄桐招生,我就报了名。当时教室要咱们都做一下自我介绍,说说为什么想学写字。我就梳理了一下:

一方面,我是个新手妈妈了,我想还是要言传身教,希望将来孩子什么样,我自己要先做成什么样。如果希望他能坚持做一件事,能有专注力,那写字正好两者都符合,我不如先来学一下。

另外,我那时候经常去故宫看展览,可惜书法作品总是看不懂,我想着,学写字之后,是不是就能看懂了?

基本上就是抱着这两个想法,敲开了教室的门。我就是这样开始的。

从敲开那扇门开始,写字便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03.

一开始学写字,会觉得难吗?

会的。

可能因为我是有点手脚不协调的那种人,一向对运动躲都躲不及的。后来我发现,原来写字也是运动,不是大动作,都很精细,需要无比的细心,稍微有点急躁,就会越写越不对。

我看过徐皓峰先生的一本书,《武人琴音》,里头有一句话:朗朗晴空,偶尔一现,我觉得我写字就是这样。

有时候写得很痛苦,很艰难,搞得两三天都不想写了,但坚持下来,过了这个坎儿,再写时可能一下就找到感觉。那个瞬间是不期而遇的,你不知道它会出现在哪个时刻。但总的来说,往前进步了就好。

△徐皓峰先生的《武人琴音》

04.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怎么来协调写字的时间呢?

原来只有一个孩子还好,有了老二之后,事情确实变得有点困难了。

主要是大块时间没有了,我现在每天的时间差不多都被换尿不湿、喂奶、哄睡觉给切割了,然后还要陪老大写作业,玩玩具,反正每天从睁眼开始,要一直忙到晚上十一点多。

后来我想了个办法,以半个小时为单位来写字。

以前时间多的时候,写字很任性,不管质量,先把数量刷起来,一遍遍写,但效果不一定好。现在呢,我就利用好每天间隙里的半小时,比如老二要睡半个小时觉,我就来练一个具体细微的东西。

比如正在写的宝盖头,我这半小时内只写三个带宝盖头的字,这样反而能让眼睛和手上的功夫更有精度,而且正确地练习后,效率也确实提高了不少。

字条贴在墙上,随时都可以看到

△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反而能更精准了

05.

您有喜欢的帖和书家吗?

我喜欢《张迁碑》。它不是一眼望过去的美,初看会觉得很鲁,临过一段时间又会觉得很萌。

它的笔画方正又厚实,笔画切分出的字间空间变化很多,特别有意思。就像一个刚接触时憨憨的,显得有点呆的人,相处久了发现他处理大事有原则,只言片语间全是很风趣的大实话,做朋友很靠得住。把帖想象成一个人是我日常的一大乐趣。

《张迁碑》,暄桐特意用红笔勾摹补全,方便同学临摹

书家我喜欢二王,尤其是爸爸王羲之,觉得他有真性情。

《兰亭序》的内容真的特别喜欢。去年冬天写《兰亭序》的时候,我正怀着老二,总是一边写,一边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什么的。

在技术上它是有难度的,《兰亭序》开头第一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个“在”字,它向左那一撇,我看得明明白白,撇得很长很长,但我就是撇不出去,可能是自己的性格不够挥洒,觉得好难。

《兰亭序》里的“在”字_唐冯承素摹本

《兰亭序》写到冬天末尾的时候,身体出了点问题,当时还挺严重的,大夫说要提前剖腹产。

我当时特别纠结,既担心太早生,对孩子不好,也担心太晚生,会有什么问题,就一边提心吊胆地过那两个月,一边临写《兰亭序》来鼓励自己。

后来决定,医院提前生。医院那天,一路上压力很大,直到手术台上,听见孩子降生的第一声哭声,一下彻底放松了。

然后想到孩子的小名还没取好呢,就想起这两个月一直在写的《兰亭序》里的那句“天朗气清”,刚刚好,那天也是天朗气清的一天。

孩子就叫朗朗了,希望他以后人生里的每一天,都明朗快乐。

《兰亭序》里的那句“天朗气清”

那天正是冬末初春的一天,天空清朗,洁净

△临写的《兰亭序》

△那个冬天,也在临写《心经》

06.

写字给您带来了什么改变吗?

最大的变化是,对孩子的态度不一样了。

今年老二生下来后不久,他眼睛老有*色的眼屎,带孩子出去时,周围的妈妈有的说是泪管堵塞,要做手术,有的说感染了,得滴一种眼药。我想小孩子刚生下来,吃的东西很单纯,先观察观察再说,结果过了两个星期,他自己好了。

这要是搁在以前老大身上,完全不一样,那时候有点什么事,就各种查,问一圈人,把自己弄得好焦虑。

现在轮到老二,好多事情都像重演了一遍,相似的困难,我会相对平静地去处理,我想这应该是这三年在暄桐写字的功劳吧。

不过写字不只对我,对小朋友也有影响的。

有一次写《平安帖》,老大过来说,妈妈我知道,它是王羲之写的。我问他怎么知道的。原来是他们幼儿园的书上说,王羲之小时候写字写了八缸水,他自己就把学到的、看到的东西串了起来。

小朋友也开始打卡,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贴一个标签

07.

对暄桐教室,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吗?

大概是刚入学没多久,教室做过一次普鲁斯特问卷,印象挺深的。

我当时填完后,一看答案,挺震惊的,原来家人对我来说特别重要。

我才忽然明白,怪不得我以前在工作中成绩还不错,但都不会让我有成就感。而跟家人相处时,却能感到生活里很甜很甜的部分,就算只整理衣柜,叠个衣服,都觉得很放松。

后来我想,这可能有小时候的影响吧。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每到周末,全家十几口人都要聚在一起吃饭,大人坐在一张大的四方桌上,我们小孩坐在小的四方桌上。有一次吃春饼,大家比着谁能卷地更长,我大舅竟然卷了八张饼,两只手握不过来,饼都快散了,他拼命地吃,我们小孩就起哄加油,特别热闹。

那张普鲁斯特问卷,好像一下照亮了我这一路走来的路,正视那些生活里让我感到滋养的部分,于是一些外界的声音和标准就慢慢远去了。我想还是要继续沿着这条路往下走,才会越来越踏实。

那个年代,要在一起吃好多饭啊

08.

写字之外,您还喜欢做什么呢?

我喜欢静坐。

以前早晨醒来后,会静坐15分钟,晚上临睡前,也静坐15分钟。现在两个孩子忙,时间不那么固定了,但还是会抽空静坐。

静坐这个事情,其实不需要别人告诉你究竟要怎么做,先坐,然后坚持下来,很多东西自然就有答案了。

每次静坐完后,都觉得情绪很平静,它其实是一个休息的状态,我有时候在外面采访,中午不能回家,就在车子里静坐一会儿,跟睡个午觉的感觉差不多。

△童子静坐_林曦

我也喜欢看书,但不是因为爱学习,而是从小时候就养成的习惯了。那时候我家住在西单图书大厦附近,每次心情很糟糕,去图书大厦闻闻书的味道,就会好很多。可能是心理上就有点依赖吧。

那时候我一个月有50块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了,也没有目标,翻到哪本好看买哪本,完全出于好奇心。我记得初中的时候,从图书馆借了一本《风流寡妇奇遇记》,回家被我妈看到了,全家人一起批评我,还把书没收了,到现在,我都没看到那本书的后半本。

后来进了暄桐,才开始有系统地阅读。比如按照一个主题,会找来相关的书来阅读,找到彼此的连结,认真做笔记,这样读书效率提高了好多。

总的来说,看书对我就像吃综合维生素,每天都得吃上一颗,要是连着几天没看书,就好像没有能量补充进来。

书在家里是随处可见的

09.

最后,再和我们分享些什么吧

去年央视有一个节目,叫《经典咏流传》,就是把传统的古诗词和现代流行音乐结合,编成歌曲请明星演唱,来推广传统文化。

我当时去采访,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在贵州的乌蒙山做支教老师,他把清代袁枚的一首诗《苔》配上曲子,用吉他演奏,教给孩子们: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mp:09来自林曦的小世界

那位老师说,青苔虽然小,但也会像牡丹一样开放,它开花时,光彩和牡丹一样动人,我们也是,虽然很渺小,但不要小看自己,也会做出很好的事的。我当时听着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唱这首歌,就特别想哭。

我就想啊,身边那么多人,天天都在奢望自己要干什么大事,但其实,如果真的能像苔米一样,把手头一件一件的小事认真做好,积累起来,它也是大事。

青苔开花,也是美的

她的书桌

▲书房里有两张书桌,一张是金力维和先生共用的,一张是大儿子的。金力维说以前老大还小的时候,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就想什么时候,他们仨也能安安静静地看各自看书,写字。可能是从小在妈妈写字的环境里长大,五岁的老大已经认识了不少字,能独立看书了,书房真的成了“我们仨”的书房,而刚出生没多久的老二,也正悄悄地健康地长大呢

-完-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字的人有些时刻,就像朗朗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