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秦灭楚之战,看王翦是如何破解狡兔死 [复制链接]

1#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作为臣子,最好的结局就是即辅佐了君王从而实现自己保家卫国的抱负理想,又能在功成名就之后全身而退,王翦就是这些“成功人士”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秦灭楚的故事,看王翦是如何破解“狡兔死、走狗烹”的功臣困局的?

上图_王翦画像

王翦老家频阳东乡,即现在的陕西富平。王翦少年时就开始侍奉秦王嬴政,参加大小战役十多次,几无败绩,最让王翦名闻天下的就是灭赵之战。当时,王翦率兵攻打赵国,前期秦军进展很顺利,但当赵国安排李牧做主将后,王翦碰到了难啃的硬骨头,遇到李牧这样的狠角色,王翦一时也无计可施,秦赵之间相持不下。面对如此焦灼的局面,王翦就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妙计,既然阳的搞不定你李牧,我就来阴的,反间计,我让赵王迁小朋友帮我搞定你。赵王迁不亏为乖宝宝,虽然和王翦素昧平生,但基本也能做到言听计从,在敌我双方的密切配合下,最终搞定了李牧。李牧被杀后,王翦趁势率领秦军猛攻赵军,一举攻灭了赵国,赵王迁光荣的成为一名秦国公民,呼吸着秦国香甜的空气。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王翦不仅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还懂政治。智勇兼备、晓变通是王翦最大的特点。

上图_秦王嬴政

秦国在灭掉强敌赵国后,秦王信心大增,于是派兵四处攻伐。在东北方向击败燕、代联军,代国是赵国被灭后残余势力建立的国家,一直攻下燕国国都蓟;向东灭掉魏国;向南,秦国对最后的大国楚国进行了试探性攻击,战果辉煌,一举攻下楚国十几个城。连续的胜利秦王有了些“不那么大胆的想法”,他渴望一统天下,成就帝王之业,而楚国,就是这个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于是,灭楚也就被提上日程。

秦灭楚的过程,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波折起伏:

第一个阶段:秦王向李信、王翦咨询灭楚的硬性条件,谋划灭楚。最初,秦王有了灭楚的想法后,先去问将军李信:“我想要灭掉楚国,将军认为需要多少军力呢?”李信对曰:“不过用二十万。”李信的答案让秦王比较满意,但他内心还是有点小忐忑,又跑去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不可。”这答案让秦王由小忐忑一下子变成大喘气,他有点不爽,心想:“李信说二十万就行,你王翦偏要说六十万,六十万?这是秦国动员兵力的上限啊!说,你是不是对寡人有什么非分之想?”

事实上,秦王咨询伐楚这件事的前后顺序,是有玄机的,王翦作为秦国名将,无论是资历、能力、人品,都要远超李信,李信只是秦国一颗正冉冉升起的将星,还远没发育成熟。按理这两人之间,秦王应该先去咨询王翦,为什么顺序反倒颠倒了呢?答案就是,这时的秦王,已经对王翦有了猜忌之心,对王翦,秦王是能不用就不用,最好永远能束之高阁,做一个安静的老花瓶。果然,接下来秦王说话的口气充满了讥讽:“王将军老矣,何怯也!”翻译过来就是“王将军老了,胆子忒小了吧!”一句话,猜忌、不满之心油然而出。

上图_秦灭楚之战

第二个阶段:秦王派李信伐楚,秦军战败。在和王翦会谈后,秦王安排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秦军伐楚。王翦知道秦王对自己的猜忌日益严重,借病为由,向秦王请辞,回到老家频阳养老,暂时远离了庙堂的纷争。

秦军兵分两路,分别由李信和蒙恬率领,李信军攻下平舆,蒙恬军攻下寝,接着李信军又攻下鄢郢,占领此地后,李信军向西,准备在城父和蒙恬率领的另一路秦军会合,楚人在侦查到李信军的动向后,悄悄跟随在秦军的背后,连续追了三天三夜不休息,三天后,楚军找到机会,趁秦军不备,迅猛出击,李信军瞬间崩溃,七个都尉被杀,士兵死伤殆尽,李信只身狼狈奔还。

第三阶段:秦王派王翦伐楚,楚国灭亡。得知秦军吃了大败仗的秦王勃然大怒,重罚犯了严重错误的李信等人。现在,得了败仗冷静下来的秦王尝到了为轻视楚国的力量付出沉重代价的苦果,他更为自己没有听老将王翦的话而悔不当初。秦王决定亲自去向王翦谢罪,请老将出山来解决当前这让自己骑虎难下的局面。

在频阳,秦王首先向王翦谢罪:“寡人没有听将军的话,结果让秦军遭受了奇耻大辱,现在将军虽病,但你能看着寡人被侮不管吗?”王翦又推辞说自己老了、病了,不能再带兵打仗了。秦王失去了耐心,给王翦丢了一句这样的话:“已矣,勿复言!”,“好了,不用多说!”五个字的话,秦王的威严、不容置疑的气势一下子完全出来,一道两难的选择题甩在了王翦面前,要么做,要么人头落地。王翦深知,做,在主疑臣的局面下,失败不可避免;不做,丢了面子的秦王肯定不会放过自己,甚至自己的家族可能会因此而遭受灭门之祸,白起的前车之鉴还远吗?那么,王翦该如何抉择?他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上图_秦军

最终,王翦选择了出战,既是责任,更是生存的选择。尽管如此,王翦仍向秦王提了个要求,他说:“大王非要让臣出战,臣也不能不从,但是若要我领兵,就要按照我的想法来,必须给我六十万兵力!”秦王听王翦同意了,由怒转喜,当场答应。于是王翦便率领着六十万秦军重新踏上了伐楚之路,秦王亲自去灞上送秦军出征,趁这个机会,王翦又突然提出了让秦王赏赐给自己许多良田的请求。秦王不解:“将军你尽管远征,何必担心贫穷呢?”王翦说:“作为大王的将军,臣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即使臣有功,也承受不了封侯拜相的人生巅峰,所以我呢,就请求大王多多赏赐我良田美宅,让我的子孙后代能够享福就心满意足了。”秦王听后大笑,笑声中,秦王对王翦的顾虑之心消了许多……

之后王翦率军一路向南,一直到了函谷关,在此期间,王翦又做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连续派出五批使者向秦王请求赏赐良田。左右有人看不过去了,问:“将军你这求赏赐也求得太急了吧!你确定这样真的好吗?不掉价吗?”王翦摆摆手:“你们不懂。大王这个人,反复多疑,现在把全国的戴甲军士都交给我,那就是把军事力量都交到了我的手里,我若不向大王多次为我的子孙后代请求良田美宅,就是在坐实大王对我的怀疑啊!”果不其然,王翦这样做后,秦王完全消除了心中的疑虑,对王翦百分百信任,在王翦率军和楚军相持多月期间,始终都给予大力支持,尽职尽责完成了后方供应商的工作。

上图_楚国名将项燕

公元前年,王翦率军夺取了楚国陈县以南至平舆的大片土地,这些土地在李信军战败后,被楚国重新夺回,现在又被王翦重新占领。楚人听说王翦率领着比上次数量翻倍的秦军杀气腾腾而来,迅速组织起全国的军力来抵御秦军。面对势均力敌的楚军,王翦命令军队驻扎在平舆,坚守营垒,不许出战。楚军屡次出营挑战,秦军始终不予理会。王翦给秦军的要求就是,吃好、睡好,洗白白。同时王翦本人还以身作则,与士兵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就这样不慌不忙,沉沉稳稳的与楚军耗了许久……许久……一日,王翦问左右:“现在军营中有人玩游戏吗?”左右人告诉他:“正在玩扔石头、立定跳远呢!”王翦就知道现在三军可以用命了。

秦军那边小日子过得悠闲,楚军这别可有点挨不住了,本来想和秦军决战,就没准备那么多的口粮,现在人家秦军吃得好睡得好,楚军这边忍饥挨饿,精神上也饱受“打不打?守不守?怎么办?他们到底在干啥啊???”的思想折磨,害!要不……先撤吧?找个好地方休整后再来和秦军决战。于是楚军对于这个想法一拍即合,全军向东撤退。王翦见楚军拔营而去,知道机会来了,安排最勇猛善战的士兵做前锋,全军向前突击,一鼓作气,猛烈攻击楚军,楚军全线崩溃。秦军一直追杀到蕲南,在这里,楚国名将项燕被杀,楚国最后获胜的机会破灭。王翦趁着大胜,率领秦军在广袤的楚国大地上横冲直撞,四处攻城略地,最终于公元前二二三年,俘虏了楚王负刍,灭亡了楚国。秦国一统天下的最后绊脚石被扫除了,之后不到几年,秦王就统一了六国,成就了一代始皇。

上图_秦国一统天下图

对比李信,王翦为啥成功啊?计谋加兵力啊!没有物质的爱情是一盘散沙!现在的王翦,功成名就,实现了自己作为名将辅佐君王开辟疆土的抱负,但王翦自始至终都深深地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王翦一而再,再而三的和秦王强调“虽然我手握重兵,我也有勇有谋,但你放心,我不做官,我对那个没兴趣,真的,我只想要几亩田过我家财万贯的平凡又普通的生活。我只贪那几个小财。”秦王呢,自己的大将军帮助自己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宏图大志,还不用自己费神费力为其安置,更重要的是交还了兵力,心甘情愿回乡种地,彻底地打消了自己唯恐王位不稳的担忧,钱?我秦王嬴政差那几个钱?还能落个不亏待忠臣的明君称谓,何乐而不为?至此,王翦终于彻底且安全的从那个复杂汹涌的名利场抽身而出。

王翦能够在功成名就之后全身而退,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下场,体现了其高超的生存哲学: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明白树大招风,学会审时度势,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能在自己风光无限好的时候收起锋芒,深藏不露,为自己求得平安稳定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处世之道吧!

上图_高考功成名就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