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趣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纳兰性德一首词描绘逼真,清心寡欲乘风归, [复制链接]

1#

长期地做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心情一定会有些烦躁不安。如果自己又实在无法摆脱,则更会让人有种陷入深渊的感觉。巴金曾说,人最怕的不是掉进深渊,而是掉进后被抛起再掉进去。

李白形容自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商隐描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估计也是想寻觅那种愁绪万千、难以自拔的感觉。清代一位词人也是经常百无聊赖,偶尔看见一幅画,顿时感到如遇知音。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纳兰性德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注释:

1、梵呗:指寺庙中诵经之声。界疏林,连接着稀疏的树林。

2、锡,即锡飞,僧人行走。卧游,观赏山水画以代游览。槐安,即槐安梦、南柯梦故事。

3、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布袜青鞋:本指平民百姓之装束,此处借指弃官隐居。

这首词是题画之作,人物交融,不即不离。词人将所题之画于词中作了传神的描绘,又于画景之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上片侧重画图的场景与意境的描写,空山梵呗,水月洞天,这世外幽静的山林,不惹一丝世俗的尘埃。还记得那夕阳西下时,疏林上一抹微云的情景。在悬崖绝顶之上的茅草屋中,一位老和尚正在沉吟。

词人虽然是在题画,却仿佛自己亲身到达了图中所在,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胜景。作者平时公务繁忙,但从事的工作却并非其所好,越是疲累,就越是向往清闲逍遥的日子。当他看见眼前这幅画,一种空灵的感觉立刻涌上心头。

下片侧重观画之感受与心情的刻画,行走在云山之中,垂钓于溪头之上,弹琴于涧水边,真是快活无比。隐居山中,四处云游,一生又能穿破几双鞋子,而我赏画神游的心情又有谁能理解?往日误入仕途,贪图富贵,如今悔恨,想要归隐山林,但是这一愿望要到何日才能实现呢?只希冀从这画中找寻。

作者越写越激动,完全把心里话一股脑地倾倒出来。也许是过去一段时间太憋闷了,也许是没有什么真心朋友,如今内心一定是感慨万端,刹那间千言万语如同山洪倾泻。

词人在下片引用了一个典故,槐安,即槐安梦、南柯梦的故事。传说有一位叫淳于棼的游侠之士,经常和一帮狐朋狗友饮酒于古槐树下,醉后入梦,见一城楼题大槐安国。槐安国王招其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荣华富贵。淳于棼醒后见槐树下有一个非常大的蚁穴,南枝又有一小穴,即梦中的槐安国与南柯郡。后以此典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等。

作者一定是喜欢“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的环境,由此篇所表达的情趣来看,纳兰实际早已厌倦了荣华富贵的公子和侍从官的生涯,向往清心寡欲,愿意远离尘嚣,希望能像图画中的老僧一样地生活,同对也表达了词人所愿难求的矛盾与无奈心情。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这是作者内心向往的生活,可是即使他是贵族子弟,现实生活也无法让他圆梦,只有“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怎能不让今人为他感到无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