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www.pfzhiliao.com/今天,要分享的主题跟年轻人有关,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有时,我们也会把它叫做“坏习惯”。当然,也有人把它称为心理问题,像拖延、晚上很晚才睡觉、对手机网络的成瘾等等,久而久之,对很多事情都会一次次失去了控制。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个内容,就跟这个话题有关。我们如何理解这个过程很重要,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跟大家一起分享。
我是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当时接受的心理治疗的训练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如果大家对这个流派有一些了解的话,可能会知道,这个流派的观点就是: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背后,是隐含了很多想法的,也可以说是理性层面的一些支撑。比如,当人的内心有-些不合理的信念时,这些信念最终会导致人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来。因此,十年前,当“拖延症”这个概念第--次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就试图从认知行为的角度去理解,比如当一个人拖延的时候,它背后是否会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呢?
这个事情仔细想一想,还蛮有意思的,因为几乎我见过的所有抱怨自己拖延的人,当你问他想法的时候,他们都会明确的告诉你:“我一点而都不想拖延,我很希望自己有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习惯,然后就把任务往前赶,在deadline来临之前,我就先把它做完,然后就不断把它完善优化,这样的话,最后出来的东西就会非常完美。我可不希望拖到最后一刻,然后非常慌张地去赶工,我可不想拿一一个凑合的东西去交差。不过,虽然这么想,可是在行动层面上,我好像出了一些问题,就是没有办法按照计划去实现。”
听起来这个现象很有趣,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都相信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当我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就一定会做这件事情。反过来说,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情,一定是因为我不想做。一边想做,一边又身不由己,这种矛盾的现象,还是很少发生的。今天,我举的这几个常见现象,不管是拖延、强迫性的晚睡,还是玩手机,在很大程度上,它就是这样一个对立存在的:明明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但是我的行为表现出来却是完全相反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会被我们认识为“是一种失控”,就好像是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一样。
为了应对这个困境,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理论,用来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件事:为什么当我们试图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却会失去控制呢?认知心理学非常擅长提出概念,所以就提了一个很著名的概念。这个概念大概在最近的十几年当中不停出现,几乎是统治了对于“拖延”、甚至很多行为问题的理解,这个概念叫做“自我控制模型”或者叫做“自我决定模型”。关于这个概念,有一个最典型的一个实验,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就是关于小孩吃糖果的那个实验。这些孩子到底是在这-刻吃掉糖果,还是把糖果留到下一刻呢?研究者认为,这些孩子对于这件事情的掌控程度,就体现了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还发现,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孩子长大后的学业表现、工作上的成就。因此,这个概念一下子变得火爆。
于是,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拥有更强大自我控制能力的人。与此同时,研究者还提出一个概念,他们把这种能力比作肌肉。不同人的有不同的肌肉的强度,肌肉的这个力量水平,是通过锻炼、不断的去提升的,所以也把这个概念叫做意志力。于是,它就变成了一种靠不断练习就可以提高的一种心理品质。可是,我想给大家讲这样一个案例,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因为我在大学做心理咨询时,经常会接触到很多很痛苦、自认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学生。其中,有一个博士生给我写了-封邮件,他在邮件中告诉我,自己的论文已经延期了几年,迟迟就是不能完成,他一直在拖延。他用什么方式拖延论文呢?他在玩一个游戏,叫做“红心大战”,是一个非常非常老的游戏。这个游戏对他来讲,已经没有任何乐趣可言了,他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听到里面的音乐都有一种想吐的感觉,会觉得非常难受。可是即使如此,他还是身不由己地、一遍一遍地重复玩这个游戏。
他大概已经玩了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局了,已经没有任何乐趣了。这个就跟前面讲的“自我控制模型”有一个矛盾。在自我控制的模型里边,拖延会被我们理解为“一种享乐主义”。学习可能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而如果去玩游戏或者是看电视,这可能是一种放松,就像小孩吃糖--样,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意志力不够,所以没有办法去坚持做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转而去做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可是在刚刚我讲的这个博士生的案例里边,他打游戏已经打得非常辛苦了,那件事情并不能带给他真正意义上的享受和放松,他很痛苦,可是他还是会身不由己地去打游戏,换句话说,他不是为了快乐才去选择做这件事情的。
现在,如果我们把玩“红心大战”定义为是一个任务,需要在未来的几年当中,任何事情都不干,只需要很专注地一直接一局的玩,一直玩到想吐为止,还不能停,必须继续玩下去,玩上10万局.....想想看,有多少人会认为这件事可以轻易坚持下来呢?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博士生几年如一如地坚持完这个无趣的游戏,这个行为,反而是耗损他的自控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他不是一一个不自律的人,反倒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只有高度自律的人才可以坚持玩这个游戏。请大家猜想一下,为什么这个人可以如此锲而不舍的、把一个枯燥无聊的游戏一直玩下去?只是因为他的自控力不足吗?
有一些朋友提出了第二种解释方式,这种方式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这种说法认为,在玩游戏和学习这两件事情中,博士“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做比较的时候,他觉得学习是更痛苦的事情。这种解释方式是通过对事情的痛苦程度,是从引起焦虑或不舒服的这种感受出发。因为做这件事情太痛苦了,所以哪怕是一个枯燥无聊的游戏,只要它没有那么痛苦,好像也可以坚持做下去。那么跟这个解释相关,心理学就提出了另外一套应对拖延或者应对这个行为问题的模型,那就是从兴趣出发。
这里就来说一个比较学术的名词,叫做内部动机。什么意思呢?解释一下:当我觉得这件事情能够让内心感到快乐的时候,我就会去做这件事情;那反过来,如果这件事情让我不快乐,那么就算逼着我去做,我也会不断地用各种方式往后拖,甚至会去做一些并不享受的事情来逃避这个工作。由此不难发现,要想更好地去工作去学习,就必须要在工作和学习当中发现内部动机一工作让你快乐,这样想,问题就解决了。通常,解释拖延或者此类相关行为问题的角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普遍认为行为是由单方面个体决定的。这种视角我们叫它“个人视角”或者“个体视角”,就是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理解这个行为。如果你没有做这件事情,我就去分析你“为什么没有做这件事”;如果你做了这件事情,我就去理解“你为什么做了这件事”。我们从单个人的角度,对行为进行各种归纳解释分析,包括给出改变的建议等等,都是在个体视角下给出的操作。
但是在真正意义上,这种视角对理解和应对拖延等一系列行为问题没有太大帮助。个体视角有两种:第一个叫做个体视角,就是前边讲的自我决定论。这种说法认为“我可以控制我的行为”所以一旦我的行为出了问题,那就一-定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或者从灵魂深处找原因。第二个视角恰恰相反,虽然也是一种个体视角,但是会认为“我的行为完全是由别的东西控制的,我是一个被决定的对象。”举个手机成瘾的例子。有的人觉得,之所以会成瘾或者没有办法很好地去完成工作,是因为那个游戏太可恶了,那些设计者挖空心思去设计那个游戏,就像现在很多人玩的《王者荣耀》,它把人的整个意志力、自由决断的这个能力给剥夺了。这种个体视角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甩锅,诸如“这个事情跟我没有关系”之类的。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群众当中有坏人,或者因为世界当中有一些很可恶的东西,它们把我给控制了。”这种甩锅,有的跟人有关,有的跟东西有关,有的跟病有关,特别是涉及到成瘾这种行为时,很多人就更容易甩锅。因为“成瘾”这个事儿,他们会认为,这往往跟毒品或者某种魔力的物质有关。因此,很多人特别容易用它们来“归因”,甚至把有些事情归罪到生活中某种外部力量上去。可是,即便东西被控制了,很多人还是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这也是“个体视角”。
只要是“个体视角”,要改变起来,可以说是无解的。因为一旦认为一切行为都是自己单方面控制的,怎么才能改变呢?好像只能用给自己“下命令”的方式。比如碰到不想做事情,那就对自己说:“你不要这么懒散,你要开始做事情!对某个东西没有兴趣,就在头脑里责怪自己:“你怎么可以没有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妈妈说:“你要认真听讲!”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说:“下次必须要考好!”通常情况下,我们试图用“下命令”的方式改变当事人,从来改变他的行为。然并卵,很多时候并没有效果。当然,如果你认为行为是被另外一个人或者另外一个东西控制了,也是无解的。有时,我们可以做的就只能是切断“人”和某个东西之间的联系。比如小孩子玩手机成瘾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把手机给没收,有的时候,好像能够管一.点点用,毕竟他没有东西可玩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他会说:“我不玩手机了,那我就去找别的东西玩。或者说:“你没收了我的手机,那我就去玩同学的手机。”即便父母采取措施,孩子总会有其他方式来恢复“他”和那个东西的之间联系。甚至有时,即使我们想要去切断自己和那个控制自己的东西之间的连接,我们也做不到,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被某种病给控制了,我得了一种病,这个病叫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