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www.xxzywj.com/m/-06-:27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叶萌徐琴微程遥张丽萍杨海虹张丁可林杭
小朋友学包粽子。徐小慧摄
又是一年端午至,又是一年粽飘香。孩子说,端午就是吃粽子,撞鸡蛋;年轻人说,端午要看龙舟;在外乐清人和新乐清人说,端午节是乡愁……端午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有着不同的解读,别样的情。
周朝新:教3岁孙子练龙舟鼓
“咚咚咚……”端午前,伴随着一阵阵密集的鼓点声,一艘艘形态、色彩各异的龙舟在乐清市区各河流水面上飞驰。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整齐划一的划桨动作,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竞渡场面,吸引无数群众在河流两岸驻足观看。
端午前夕乐清龙舟竞渡的场景。叶萌摄
“去年新造的龙舟长约20米,宽约1.2米,划龙舟有36人,再加上龙舟头尾各站一人,鼓手、旗手各一人,共40人。”银溪村的周朝新告诉记者,他家几代人都是龙舟鼓手。“小时候,我看爷爷在龙舟上打鼓,整艘龙舟上的人都得听他的鼓声指挥,特别威风。”周朝新说,后来,爷爷去世,他的爸爸周庆灜接着当龙舟鼓手,后来,周朝新又接过其父的鼓棒。
近几年,年近古稀的周朝新自感当鼓手有点力不从心了,鼓手的接力棒交到他侄子的手上。而今年,周朝新的儿子周乾正也成为龙舟鼓手。
周朝新让记者看了一段视频,视频里,两名3岁左右的幼儿,在一艘龙舟模型上,一名幼儿做划龙舟的动作,另一名幼儿则坐在鼓前,正有模有样地打着鼓,节奏感非常强……“视频中打鼓的3岁幼儿是我孙子,也是我们周氏最年轻的未来龙舟鼓手,现在正在努力培养中。”周朝新笑说,周氏划龙舟世代传承,要继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
据周朝新介绍,龙舟上锣鼓震耳的热闹背后,也藏着种种礼数。龙舟相互行礼的方式称为“擂锣”,若龙舟在河上相遇,双方的锣鼓手会密密地打击锣鼓,互相来往划个两三个来回才分道扬镳,以示友好。记者还了解到,今年周氏龙舟手中年纪最大的是84岁的周庆荣,他身体好,力气大,这几天都在龙舟上,玩得不亦乐乎。
划龙舟是乐清城区及西乡一带具有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乐清爱好龙舟的人很多,历年来,乐清的龙舟手参加全国各地的龙舟大赛,屡次获奖。
金星:当一回中韩文化使者
“我弄的视频快好了,发你看看。”昨日,当记者采访在柳市从事韩语翻译的韩国姑娘金星时,她热情地说。
金星有一半中国血统,出生在韩国离首尔比较近的城南市,母亲是沈阳人,她自小在东北长大。姑姑和爸爸那边的亲戚都居住在首尔等地,金星也经常去韩国会亲戚,因此,汉语和韩语都是她的母语。
“韩国也有端午节,这两天我会分别做韩国和中国的端午节习俗差异的讲解视频。”金星告诉记者,最近,她正忙着把韩国的端午节习俗翻译成中文,再配上图片,让乐清人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韩国文化。
“韩国江陵端午祭比较出名,是这地区农民特有的一种巫俗祭祀活动,农历五月五开始,为期二十天至一个月,其间会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体验活动。”金星说,端午节这天,韩国女人会用菖蒲汤洗头发,据说这样会让头发变得乌黑亮丽。女人们还会在那一天荡几米高的秋千、玩跳远等传统游戏,男人会进行摔跤比赛等。在韩国,端午节还有互赠扇子、吃山牛蒡打糕的习俗,据说这是为了迎接炎热夏天的到来而做准备。这些习俗以前在江陵地区比较突出,其它地方端午节气氛比较淡。
金星说,在沈阳过端午就比较简单了,买个艾条挂门上,然后吃粽子和打糕。小时候吃的粽子,大多只有糯米,有的人会加点红枣、豆沙等,非常单调。
三年前,金星来到乐清,才发现南方粽子的种类那么丰富,竟然还有肉馅。这几年在乐清过端午,她最开心的就是去看龙舟,那种同舟共济、勇争上游的团队协作场景,常常让她看得热血沸腾。她拍了很多乐清过端午包粽子、划龙舟的图片和视频,今年端午前,金星利用空余时间,将乐清端午习俗的文字翻译成韩语,再配上韩语解说,制作成端午节专题视频分享给她的韩国朋友们。韩国与中国一衣带水,韩国人对乐清传统文化充满了无限好奇。金星这样做就是想把乐清传统文化介绍给愿意来乐清做生意的韩国朋友,也鼓励他们把视频分享给周围的朋友。她也希望能通过这视频,让更多韩国人认识和了解“中国电气之都——柳市”。
赵顺龙:了解传统节日内涵
6月2日下午,在温州市非遗体验基地——乐清市城南街道万山草堂举行了二十四节气之芒种——“端午粽动员”活动,邀请到乐清市社科联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赵顺龙,为大家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赵顺龙话端午民俗。徐小慧摄
“上联:事父未能入庙倾城皆末节;下联:悦亲有道见吾不拜也无妨。”赵顺龙让小朋友与家长们试试,在没有断句的情况下,将这幅对联读出原意,大家纷纷跃跃欲试。“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伍子胥的忠君爱国思想与曹娥的孝道文化。”赵顺龙说,我们在过传统节日的同时,也要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赵顺龙让大家了解到,端午节是古人用于祭祖的节日,而且还有许多别名,如诗人节、重五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
赛龙舟、食粽、佩香囊、雄*酒、悬艾叶菖蒲、送节次,赵顺龙向大家一一介绍了端午节的民俗与活动。“扼粽”“煠粽”,这两个词很多大人不会写,小朋友们更是不会读,赵顺龙为大家进行了乐清话“训练”,将做粽子、煮粽子的乐清话,以及文字普及给大家。“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酒一壶……”在浓郁的端午氛围中,赵顺龙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有关端午节的诗、俚语和谜语,小朋友与家长们听得津津有味。
“端午节是我国优秀传统节日,富含多种文化基因和民风习俗。”赵顺龙说,过传统节日,让大家进行切身体验,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了解传统节日的同时,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而节日中的许多习俗,也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知识,社科普及。俗话说“五月五月烂”,这个时候各种*虫、蚊蝇滋生,细菌繁殖等对人的健康不利,端午节给孩子沐浴,家乡的“五月草头”“雄*酒”,就是很好的祛湿防*的良药。
“家住深山坳底,背个畚斗粜米,姑娘兄嫂围团笠,打个巴掌吊吊起。”在现场猜谜环节中,8岁的王之祺高高地举着小手跃跃欲试。之祺妈妈说,端午节是传统节日,参与活动让孩子感受本土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让她全面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龙舟比赛我每年都会看,但是龙舟上有多少人,我真不知道。”王之祺说,听完赵顺龙老师的讲解,她知道了龙舟上共有36人,还知道了屈原、伍子胥和孝女曹娥的故事,更是学会了说“扼粽”“煠粽”的乐清方言。
“每到端午节,我最喜欢和同学们比赛撞蛋啦!”7岁的小翰说,去年他脖子上足足挂了5条蛋袋,去幼儿园参加比赛。赛后,老师要求大家不能浪费,破壳的鸡蛋都要吃掉,带了5个鸡蛋的小翰这下可吃撑了。节日中的趣事,也给家人和小翰留下了快乐的记忆。
“把粽叶弯成一个漏斗状,装入馅料,用线缠好绑紧。”看着新鲜的食材由粽叶包裹成一个个粽子,小朋友们垂涎欲滴,10岁的艺涵在一旁专心致志跟大人学做粽子。艺涵妈妈说,平时孩子很好动,没想到在传统节日的熏陶下,居然积极地动手做粽子。在大人们手把手的指导下,艺涵小心翼翼地把馅料裹进糯米中,再用小手缠紧。“我包的粽子特别甜。”艺涵开心地吃着自己包好的粽子,与小朋友间相互道一声:“端午安康。”
周月敏:我在俄罗斯过端午
身在海外,怎么过端午呢?远在俄罗斯生活的周月敏昨日告诉记者,虽然不能回国,但粽子、茶叶蛋、麦油煎这些过节美食,一样都不会少。
周月敏是乐清芙蓉人,今年48岁,在俄罗斯从事五金贸易工作。19年前,周月敏和丈夫余竹林前往俄罗斯创业,开拓当地的市场。年,他们还在海外注册了公司并创立品牌。如今周月敏的生意遍布俄罗斯各大城市,她还被推选为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俄罗斯华侨华人联合总会常务副会长。
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周月敏都在俄罗斯。每年的端午节,她都格外重视。过节时,她和员工要准备个茶叶蛋、个粽子,以及芙蓉人爱吃的麦油煎。虽然远在俄罗斯,但糯米、金丝蜜枣,甚至粽叶等材料,都能在当地买到。公司里十多名中国员工除乐清人外,大多来自东北和山东等地,大家都很期待过端午节,看不到传统的赛龙舟,只能靠粽子来增添节日的气氛。
令周月敏意外的是,在她的影响下,身边的俄罗斯人也开始喜欢上中国端午节的传统美食。每年准备的粽子、茶叶蛋,有一部分是要送给俄罗斯好友品尝。俄罗斯人喜欢吃甜味粽,她总要多准备些金丝蜜枣粽让他们解解馋。
“每逢传统佳节,我们都要过出仪式感,以这样的方式寄托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向外界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周月敏说,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是海外所有华侨华人共同的情感寄托,是族群认同的精神纽带,也是他们的身份标志。
今年的端午节前后,周月敏格外忙碌。6月6日,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作为在俄罗斯的华商代表,周月敏和儿子余炳乐应邀参加。“端午节那天,我可能还在圣彼得堡参加活动,来不及回家准备端午节的食材。”周月敏说,她和家人、员工已约好,由他们先准备好食材,等周末再补过端午节,分享节日的快乐。
曾重清:端午节是淡淡的乡愁
一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开始包粽子、看龙舟赛,然而对路公交驾驶员曾重清来说,节假日是他们这群公交人最忙碌的时刻。来自江西上饶的他,一个人生活在乐清,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昨日,当曾师傅向记者介绍起家乡的一些端午习俗时,言语中流露出的是无限的乡愁。
“老家水域没有乐清多,端午划龙舟都是全市集中进行的,每年五月初五和五月十三都有划龙舟活动,参加的龙舟队有很多。”曾重清笑说,他已经十六七年没有回老家过端午了,记忆中那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看龙舟。
一大早,一家人围坐着吃完粽后,9点左右,每人再带上两个鸡蛋出门,到上饶信江沙溪地段看传统的赛龙舟。比赛很激烈,河两岸总是挤满了观看的人群,欢呼呐喊,热闹非凡。有时,他会用柳枝做花环,逗孩子们开心。
曾重清回忆小时候吃的粽子很特别,样子跟乐清的粽子差不多,但馅料很简单,只有糯米,但味道很好。他觉得主要是做法特别,把包好的粽子要放到一个空的大酒坛里,加人适量水,然后把酒坛放在谷壳堆里,慢慢煨十几个小时,那煮出来的粽子香甜软糯,还有淡淡的稻香,回味无穷。
“现在很难再吃到这样的粽子了,这就是记忆里的味道吧!”曾师傅笑说,这些年在乐清,每年端午都正常上班,从市区到大荆,一天来回要开三趟,节假日车流量大,所以下班也会比平时晚些。忙完一天挺累的,一到家就早早休息了,如今端午节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平常日。
李艳:包粽子筹善款44万余元
6月5日一大早,四川乐清商会妇女联合会的全体成员就开始为包粽子而忙碌起来了,有的在洗糯米,有的在准备腊肉、蜜枣等馅料,有的在包粽子。她们都是乐清人,有企业老板、个体户,也有家庭主妇。近一个多月来,她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募集慈善基金,而相聚在一起,当天是今年最后一次包粽子了,任务量是个。
“蜜枣是我4月初回乐清时采购的,买了多公斤。”四川乐清商会妇女联合会主席李艳笑说,成都人吃的粽子跟乐清区别大,馅料是花椒红豆,煮好的粽子软塌塌,口感麻麻的,很多在成都的乐清人都吃不习惯。
为了给在成都的乐清人提供高质量的“家乡味”粽子,也为商会妇联募集慈善事业的活动资金,去年的端午节前夕开始,她们推出了慈善资金募集方式——会员们自产自销粽子,将募集过来的钱做公益事业。
去年,这群可爱的女性包了36天的粽子,募集资金12.6万余元,所得款项最后全部用于慰问社区残疾老人和帮扶贫困山区儿童,体现了乐清在外女性的慈爱之心,也传递了正能量。
在去年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李艳她们更是早早谋划,4月23日就开始包粽子了,争取募集更多的慈善资金。让她感动的是,每位会员家里、厂里事很多,但她们每天都积极过来帮忙,干得非常辛苦。今年大家共包了6万余个粽子,募集资金达44万余元。
“这些粽子大部分是被乐清老乡买去了,不少人将粽子作为端午节的福利发给企业员工。”李艳说,很多在成都的乐清人吃了她们包的粽子后,都夸赞个大、料足、味美,有家乡的味道,甚至很多当地人品尝过后也喜欢,纷纷下单。这活动不仅让会员有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也通过一起做公益,把爱心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陈丽琴:传承手艺也传承情意
昨天,在市区经营一家美容养生馆的小陈送给一名客户一把粽子,客户听说粽子是小陈自己包的,露出惊讶的神色。“不少人听说我会包粽子,都很吃惊。”小陈笑道。
小陈今年30岁出头,包粽子属“家传渊源”。小陈一家以前住在山村,她的妈妈每到端午,都会包很多粽子,除了自己吃,还送给亲朋。从小时候起,每年妈妈包粽子,小陈就在一旁“听差”,长大后就帮着一起包。“好像也没怎么特意学,看得多了,忍不住也去包,自然而然就会了。”
包粽子虽不算难事,但也不是易事。小陈说,真正意义上的包粽子绝不是把米包进箬叶这么简单,传统的粽子要用稻草灰汤浸,这道程序要从前一年秋收时节就开始准备,每年稻子收割后就去稻田地烧稻草,稻草灰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存放才香气浓郁。还有,传统扎粽子用的是棕榈叶,要把棕榈叶提前砍下,撕成长条晾干后用。可以说,包粽子的前期准备工作有点繁琐。
受妈妈影响,小陈包粽子也都用传统方法。小陈介绍,浸粽子也有技巧,浸不好会影响粽子口感,如果有的边角浸不透,还容易煮成生角。有一次,她把几把粽子浸进稻灰桶里忘了告诉妈妈,结果浸的时间过长,粽子变成了苦味。
按照传统方法包粽子,虽然有点辛苦,但给小陈更多的是乐趣和成就感。她说,自己包的粽子,是端午送给亲朋的最好礼物。以前在农村,一家包的粽子都会分送四邻,像她妈妈这一代人就仍坚守这个传统,她耳濡目染,每年包了粽子,也都会送些给周围的人。在她看来,不仅包粽子的手艺要传承,这份人与人之间的情意也要传承。
李海霜:看各地龙舟品特色粽
要说全国各地的端午习俗,谁体验最多、感触最深,那非导游们莫属了。
这不,仙乐旅行社的导游李海霜昨日又接到新任务:端午节当天要带团去宁波象山的石浦古城游玩。对从事导游工作十余年的她来说,无法跟家人过节已成常态,带游客在异地过端午,体验别样端午习俗,也别有一番滋味。
“各地的端午习俗,其实都绕不开划龙舟、吃粽子、门插艾等传统活动,但里面又蕴含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特色。像去年我带团去楠溪江,就观看了首届舴艋舟竞渡比赛,很震撼!”李海霜说,舴艋舟和乐清的龙舟不一样,它是一种体型扁窄的小船,两头尖尖,船底也是尖的,船上还有船篷,可以遮风避雨。它曾经是楠溪江上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楠溪江上游山区的农副产品、山货通过舴艋舟运到外面去,返航时又带回水产、日用品等。后来随着公路开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舴艋舟逐渐没落了。去年端午,当舴艋舟重返楠溪江开展竞渡比赛时,很是惊艳,李海霜和游客们为船老大们加油鼓劲的同时,不忘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在端午带团出游的经历中,还有两个地方让李海霜印象深刻。一次是品尝遂昌的“长情粽”,那粽子长达20余米,长条形的,粽子被切成一小段段,里面的馅料为蜜枣和豆豆。很多游客挤进去抢一块出来,然后四五个人分着吃,大家嘴里甜甜的,手上粘粘的,是一次很有趣的吃粽体验。还有一次,她带团到云南过端午,当地没有龙舟活动,男女老少们会在这天载歌载舞,还拉着游客一起跳,很欢乐。当地有种粽子叫粑粑或粽粑,分白、黑两种,尤以黑粽粑风味独特,让人难以忘怀。
“看不同的风景,品不同的民俗,感受生活是那么的多姿多彩,这就是导游给我带来的最大乐趣。”李海霜笑道。
粽叶飘香邻里情浓
6月5日,市区南虹广场公园一号小区的志愿者举办“浓情端午粽叶飘香”公益活动,30名热心业主欢聚一堂包粽子,其他一些不会包粽子的业主还带孩子过来观看、学习包粽子,现场忙碌、热闹。
“端午节到了,我们包些粽子送给小区住户,不仅增加邻里感情,也烘托节日气氛。”据活动发起人张月荷介绍,该小区现有户住户,平日邻里关系融洽。半个月前,张月荷在住户群里发出端午包粽子送粽子的倡议,得到不少住户的响应,一些远在外地的业主来不了,来电称要出钱表心意。张月荷说,小区今年在清明节时也开展过做清明稞送业主的活动,和此次活动一样,费用都由报名参加活动的业主分担。
为了活动顺利开展,几天前,这群热心业主就开始准备糯米、粽叶、蜜枣、豆子等材料了。当天共包了个粽子,煮好后,他们将粽子和购买的个咸鸭蛋一起,分送给小区的住户以及保安、保洁人员,小区里粽香弥漫,充满温情。
乐清市二幼的孩子在欢乐撞鸡蛋。汪圆圆摄
分锡饼送粽子温暖众人心
6月6日,乐成街道西岑社区组织20多名建设路小学学生开展编蛋袋、包锡饼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50多名志愿者从早上5时30分开始准备材料,现场包锡饼。中午时分,社区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手拉手,把包好的多份锡饼、粽子及鸭蛋等,送到辖区高龄老人、特困人员、以及残疾等弱势群众的手中。
据了解,这是西岑社区在优化调整融合后第一次开展的传统节日传承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构建了和谐欢乐的社区氛围。6月4日下午,乐成街道民丰社区也开展了“艾草香粽子甜端午节齐欢乐”包粽子活动。
社区*员志愿者、妇联志愿者等围在一起,纷纷露出看家本领,捋粽叶、做漏斗状、填糯米、压紧实、封口、扎捆,巧手翻飞,不一会儿功夫,一个个的漂亮粽子瞬间成型,两个多小时内就包好了多个粽子。
为了能让社区的空巢、独居老人以及特殊困难群众也能提前过一个温馨愉快的端午节,当天,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将粽子将作为礼物送给了社区孤寡、空巢老人和残疾贫困家庭,让他们共同感受端午节浓厚的节日氛围。
越剧表演迎端午
“水柔柔山盈盈,春日西湖最多情……”6月2日下午,乐清市青年越剧协会表演了脍炙人口的越剧《白蛇传——游湖》选段。表演完毕,赢得阵阵掌声,大家都意犹未尽。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中正好有和端午节有关的情节。“在传统节日中进行越剧演出,情真意切中,让大家感知端午、走进端午、品味端午。”扮演许仙一角的徐平说,在节日里,他们以越剧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过节,不仅能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让小朋友们欣赏优美的传统戏曲。